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写在石家庄市公安局综合警务服务站建立一周年之际
到过石家庄市的外地朋友中,很多人都会被矗立在省会街头的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所吸引。这些警务站设置在省会市区各繁华路段和交通要道,发挥着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被市民誉为“家门口的安全岛”,成为省会公安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尝试。
截至目前,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共接处警102235起,先期处理交通事故95543起,直接抓获犯罪嫌疑人1175人。今年1至4月份,全市发生“两抢”案件236起,同比下降38.8%。
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2010年10月,石家庄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各项部署,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石家庄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最平安省会城市”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省会社会发展及公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提出了“公安机关屯警于街、震慑犯罪、服务百姓,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及“全时空打击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的理念。石家庄市公安局积极践行领导指示,在市区重点部位和治安复杂区域建设综合警务服务站,这项工作被列入2011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27件实事之一。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张越多次听取汇报,为综合警务服务站工作指明方向。同时,省综治办也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亮点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综合警务服务站的建立,使犯罪分子一到石家庄就能看到警察,形成震慑,不敢作案;使老百姓一出家门就能看到民警,增强安全感,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警务机制改革的新途径
近年来,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石家庄市公安机关强力推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全面强化了社区治安防控工作,社区发案率大幅下降。但由于社区犯罪空间受到挤压,随之而来的是街头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增多。对此,石家庄市公安局采取了巡警警务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和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相比,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实施警务机制改革,改变以往派出所、刑警队等基层公安机关民警坐等案件上门的工作方式,实现屯兵街头、主动出击的新型合成警务模式,成为摆在石家庄市公安局党委一班人案头的重要议题。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了街面,压缩犯罪空间,服务群众,通过与社区警务室互动呼应、无缝对接,彻底变革了原有巡警管人、交警管车的单一警务模式,由条块管理变为了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了民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打击街头犯罪的新武器
接处警时间对于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打击犯罪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街头现行案件发生后,如果民警2分钟内能到达现场,抓获犯罪分子的概率为80%;3至5分钟内到达,抓获概率下降到50%;7分钟内到达,抓获概率降至30%;10分钟后到达,抓获概率几乎为零。
石家庄市副市长、公安局长郭运兴介绍说:“民警到达犯罪现场的时间越短,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效果越好。快速反应、以快制胜是打击现行犯罪的关键所在。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将石家庄市区分成了110个小块,就像渔网一样,格子越小,我们的警力密度就越大,就越能够发挥我们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
在提高接处警速度的基础上,综合警务服务站还增加了巡逻盘查力度,整个市区形成了一张流动着的网,尽可能把犯罪和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提高了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管控力,增加了城市的安宁度。
服务人民群众的新抓手
综合警务服务站不仅仅局限于网格化警务工作,更将工作延伸到公安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各个方面,将打击犯罪与服务群众并重,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开在街头的便民服务窗口”。
自综合警务服务站投入运行以来,石家庄市公安局依托警务站,将便民服务的关口不断前移,石家庄市民很多涉及公安方面的例如户政、出入境、车驾管等业务中的一部分业务都可以在就近的综合警务服务站办理。与此同时,警务站民警也依托警务站大多地处市内繁华路段的优势,将第一时间接受群众求助作为一项职责。
建立综合警务服务站,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到街面上,是一全新的警务模式。目前,石家庄市公安局正按照“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的要求,把综合警务服务站建设成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尖刀、管理治安交通的堡垒、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将其打造成省会公安机关的第一品牌、第一窗口、第一形象!(来源:河北法制报 贾锋 于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