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平安新疆

张春贤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2012-05-16 16:08:5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疆日报 

    编者按: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今日出版的2012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署名文章《坚持“五个始终”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现予以刊发。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始终”为根本原则,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的具体战略选择,奋发有为地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天山南北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人心暖了、人气旺了、动力强了、信心足了,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经成为新疆的主旋律。一个充满朝气、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疆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坚持“五个始终”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纪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张春贤

  一、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努力形成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中央的支持和各援疆省市的支援,发挥新疆自身优势和后发优势,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努力推进新疆经济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进程。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科学布局事关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产业,建成投产一批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重大项目。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重点,加快构建新疆特色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一批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数字化卫星城镇及中心乡镇加快建设。新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历史性突破。2011年全疆生产总值达到6575亿元,比2009年增加2297亿元,增长23.9%;全口径财政收入1646亿元,增加762亿元,增长86.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1亿元,增加332亿元,增长8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3亿元,增加1886亿元,增长66.7%。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确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动优势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仅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就计划投入100亿元。进一步完善了绿洲、荒漠、河谷、山区生态防护体系,深入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伊犁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实现塔里木河连续20多个月不断流,三北防护林新增造林334.9万亩,退牧还草1630万亩。

  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新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重点带动全局、以项目催生产业,努力推动多上快上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油气生产加工、煤炭开发、现代煤化工、大型风电、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2011年全疆仅工业投资就完成2253亿元,增长44.8%。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铁路实现接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一大批重点电力、水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吐鲁番—库尔勒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卡拉贝利水利枢纽等工程建成运行。

  二、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现代文化引领时代风尚

  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解放思想入手,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促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以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新疆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    推进思想解放。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在实践中解放思想。通过赴内地发达省区市学习考察,结合新疆实际进行大讨论,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加强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力倡导变化变革的理念,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信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国家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同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行动上见成效,朝着中央提出的“一年一变样、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的目标,抢时间,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对“懒、散、庸、拖、贪”等不良风气果断出招,推进机关转变作风,全疆上下形成了“立足自身干干干,努力实现变变变”的局面。

  弘扬新疆精神。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践中,形成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在新疆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各族干部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共同建设美好家园。2010年6月提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后,15天后项目开工,目前规划内的27个项目已有9座水库开始蓄水,其余的18项水利工程年内将全面完工。今年春节刚过,自治区立即启动了“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现代文化促进周”三个主题促进周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强力推动项目实施,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使全疆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加快推进。

  加快改革开放。以资源税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土地、资源、环境、水利管理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及电价定价等机制逐步完善。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事业发展,统筹城乡、保障民生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对内对外开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去年12月2日,亚欧地区第一个跨境国际合作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正式启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第二条铁路通道开通。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成功举办,累计对外经贸成交总额55亿美元,签订内联项目合同1094个,签约总额7854亿元。

  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目标。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把中央的支持、各地的支援和自治区的投入,重点用于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力量做好住房建设、用电用气、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双语教育、劳动就业和文化惠民工程等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大事、实事。按照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的要求,规划建设新农村和新城镇,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对零就业家庭做到24小时动态清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建立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重点民生建设工程。从各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一大批民生工程,30万户120多万农牧民喜迁新居;统筹解决养老保险、提高400多万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和生活补贴水平;累计4.2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以上就业;2.2万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顺利实施;2011年“民生建设年”确定的22类、80项重点民生工程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兑现。2011年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资金1670.5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4%。民生建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受益之多、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极大地凝聚了民心、提振了信心。

  注重民生建设的连续性、普惠性、基础性、针对性。今年,自治区继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民生建设的连续性、普惠性、基础性、针对性。连续性指民生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适当完善、有所提升,民生建设项目要善始善终;普惠性主要体现在各项发展成果一定要惠及于民,要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基础性指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民生建设的基础条件,拓展增收渠道,让各族人民生活越过越好;针对性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最重大、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民生建设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实施的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通过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不断提升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水平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升民族团结工作的水平和层次。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新疆三史”教育。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感恩伟大祖国感恩社会主义。挖掘和宣传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眼于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坚持把民族团结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各民族之间互尊、互敬、互信、互帮、互爱、互学的浓厚氛围。

  树立爱国开放包容的现代意识。在全社会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意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进步、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理念,摒弃封闭、落后、保守、愚昧的思想,引导各族群众以开明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文明成果。组建由爱国宗教人士等组成的百余个宣讲团,深入群众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面对面宣讲。举办“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专题座谈会,引导宗教界做好讲经和解经工作,抵制和消除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形成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坚持“两个共同”。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扶持带动南疆三地州加快发展,推进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把全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上,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凝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五、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全力维护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不移地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确保全疆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一反两讲”。把遏制极端暴力恐怖犯罪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以打促防,主动出击,将暴力恐怖活动制止在萌芽状态,消灭在行动之前。深入开展对宗教极端势力专项打击活动,严厉查禁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思想的传播,遏制其扩散蔓延的势头,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坚决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利用宗教策动和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在城市和城乡接合部推行“网格化”社会防控,形成了军警兵民协同,覆盖全面、常态化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新疆社会整合机制,以及群体事件的调解、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打击“三股势力”的情报机制、果断处置机制和善后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创新。以“服务人民、维护稳定、创造和谐”为主题,重点做好服务群众、治安管理、情况摸排、人员管控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水平。重视听取网络民意,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集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突出抓好农村村级和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运转经费保障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已完成5000多个村级活动场所和799个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村、社区、机关“三覆盖”。以服务群众、推进发展、维护稳定为着力点,抓好流动人口集中、社情复杂的重点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强专职联防队伍建设,使基层发现和解决稳定隐患的能力得到全面强化。

  百舸争流千帆进,乘风破浪正远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要争分夺秒地干、只争朝夕地干、务求实效地干,倡行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提升新疆能力、树立新疆形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