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老人有了“档案”和“爱心卡”
今年2月初,省公安厅开始全面实施“爱心卡”工程:为方便老年人群得到有效救助,他们首批制作了5万张“爱心卡”,上面详细注明了老人的姓名、年龄、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随后,全省公安机关以基层派出所民警为主力,在深入开展“三访三评”活动过程中,按照“边走访、边登记、边发卡、边服务、边宣传”的办法,大范围地将“爱心卡”免费发放到适龄老年人手中。
“这个活动的社会意义非常深远,全省派出所民警接到老年人迷路走失、猝病路边摔倒的报警很多,给许多家庭造成诸多痛楚和损失,给社会治安稳定也带来一定影响。”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刘培柱对“爱心卡”工程感触颇深,“我们要给予老年人广泛的关注与关爱。如果老龄群体稳定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以此为契机,省公安厅又轰轰烈烈地组织开展了万名公安民警走进“百万老人家庭”活动,针对老年群众广泛开展“送平安、送温暖、送关爱”服务。全省公安派出所民警对辖区内7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调查摸底,逐人建立“关爱档案”,档案内详细记载被登记老人的自然情况、患病情况、紧急联系人情况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四平市公安局先期领取了2000张“爱心卡”,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发放到市区和乡镇的适龄老人手中。家住公主岭市双龙镇的赵大娘患有严重语言障碍,曾经走失6年之后才与家人团聚。2月11日,双龙镇派出所民警上门给赵大娘办理了“爱心卡”,还为她建立了“关爱档案”。
“你领到了‘爱心卡’了吗?”这是赵大娘等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现在见面时最流行的问候语。已经领到卡的老人们欢欣鼓舞,热情交流;因为各种原因没领到卡、又有领卡愿望的老人们则积极与公安机关联系,询问领卡相关事宜。
5万张“爱心卡”功效显著
谈到“爱心卡”的功效,省公安厅户政管理总队队长侯国田如数家珍:“老年人迷路走失,这张卡片能帮老人找到家门;老人在街头突发疾病,好心人可依据卡片上记载的老人病史等内容实施正确急救;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也拉近了我们公安机关和广大群众的距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大民警深入社区村屯,向需要帮助的鳏寡独居老人广泛发放“爱心卡”,对需要帮助的70岁以上老年人逐人建立档案,结成帮扶对子,带动全民尊老爱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目前,全州899个公安派出所共计走访9254人,建立关爱档案1583个,放发“爱心卡”2512个。
通化市公安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民警开展走访调查,做到“调查走访不漏人,服务内容不漏项”,全面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倾听老年人呼声,关心老年人疾苦,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老人们动情地把“爱心卡”称作自己的“护身符”。
曾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的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分局河南派出所,积极开展“爱心卡”发放工作。细心的女民警潘禹竹专程登门为辖区内的周阿姨建立了“关爱档案”并发放了“爱心卡”,同时再三叮嘱周阿姨:“现在电信诈骗的很多,您可得当心,有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喜笑颜开的周阿姨对记者说:“现在有的老年人摔倒了,很多人因为怕被赖上而不敢去扶,像我这样体质的老年人,更没人愿意管了。这张卡片上面有‘吉林省公安厅’的字样,让人有种信赖的感觉,戴着‘爱心卡’出门,我心里更有底了。这卡还能证明老年人的身份,方便好心人救助,起码能方便路人给我们的亲属打个电话。”
“爱心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强大功效。3月8日晚7时,长春市公安局绿园分局民警游泳、臧云忠正常执行夜巡任务。当他们行至青浦桥下时,发现一位老大娘迷了路。这位70多岁的老大娘犹犹豫豫地对民警说:“我家就在前面不远的那栋楼。”按老大娘的指引,民警按响了一家住户的门铃,可房主却说并不认识这位老人。
关键时刻,老大娘想起了什么,从兜里掏出一张卡片说:“这是前几天派出所民警给我办的,我家人都叫‘护身符’,告诉我如果回不了家,把它拿出来。原来我是戴在胸前,今天早晨忘戴了,揣进了兜里。”
民警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爱心卡”!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民警很快与老人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并把老人送回家中。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说:“我们全家人都在找我妈,她前两天刚从我哥家来我这里,对环境还不熟悉。多亏了这张小小的‘爱心卡’,可帮了我们家大忙!”(李吉胜 记者 赵联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