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林筱发:“潜伏”和“反潜伏”

2012-05-13 07:57: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 

    □ 林筱发

    看过不少的谍战剧,《潜伏》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剧中共产党人余则成打入军统内部,在险象环生中与敌人开展斗争。随着剧情的发展,“潜伏”与“反潜伏”双方针锋相对、斗智斗勇。你可以闻到他的气息,却永远不知道他究竟是谁——潜伏者的高明令反潜伏方懊恼却无可奈何,也让观众紧张兴奋不已。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这段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成为历史,余则成们为了党和正义事业潜伏敌人内部写下的传奇也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实生活中,谍报人员的“潜伏“与“反潜伏”已经难得一见,但另一种潜伏却在悄悄上演——与余则成怀着崇高目标不同,一些人为逃避和抗拒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也选择了“潜伏”。肩负神圣法律使命的法官,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存在,于是,又一场“潜伏”与“反潜伏”的较量开始了……

    那是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为了逃避赔偿,肇事者陈二义在案件起诉到法院后始终潜伏着,让法院的送达历经波折。

    事故处理时,陈二义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和住址。开始,法官希望通过电话找到陈二义。没想到电话拨过去,对方听说是法院的法官,立即挂断了电话。随后再拨,电话提示已关机,几天后提示该号码已停用。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法官决定依驾驶证登记的住址上门去送达。为了方便送达,法官辗转联系到村主任请求协助。然而,法官们按村主任的指引找到的陈二义,却是一个18岁的在校学生。真正的陈二义身份信息显示年龄为31岁,二者显然不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陈二义?村主任语焉不详,不得而知。随后,法官又去了公安局户籍室查询,结果更令人匪夷所思。通过责任认定书上记载的陈二义身份证号码,查到的户籍登记表却不是陈二义,而是陈二宝,住址也是另外一个村。

    两个陈二义,一个陈二宝,到底谁才是法官要找的人呢?案件变得迷雾重重。

    法官决定再去上门寻找。法官们一家一家问过去,来到一户人家,五六个人正围着一桌在院子里吃饭。见法官进来,其他人都躲进了屋里,只有一个青年男子迎过来。法官说明了来意,男子说自己是陈二义的堂哥,发生交通事故他也知道,但陈二义一直在外地打工,他们联系上后会通知去法院。法官要求他留下联系电话,被拒绝了。如此一来,法官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他了。

    一个多礼拜过去,眼看审限已过去一半,还是没有消息,法官决定去交警队看能否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在交警队,法官查看了被扣留的肇事者驾驶证,果然有了新的发现:同一个身份证号,驾驶证上的照片和户籍资料照片不是同一个人,且名字也不一样,驾驶证为陈二义,而户籍却是陈二宝。再仔细辨认照片,结果让法官大吃一惊,照片上的人分明是那个自称是陈二义堂哥的人。找来原告一辨认,驾驶证的照片果然就是肇事者本人。但还有三个谜团:一是此人真正的名字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一个身份证号码在驾驶和户籍档案里会存在不同的信息?三是为什么会有两个陈二义?为了解开谜团,法官又查了公安户籍信息,发现权足村确实有两个叫陈二义的人,一个18周岁,一个27岁,其中27岁的陈二义照片与驾驶证照片一致。由此可以确认,法官要找的陈二义应该就是上次自称是陈二义堂哥的那个人。

    锁定了目标,法官决定再次前往陈二义家。为了不让他再从法官眼皮底下溜走,法官一大早就出发了。来到陈二义家,一个自称是陈二义妹妹的女子说陈二义去外地打工了。法官要求她提供陈二义的手机号码,她拿出手机调出一个号码,法官立即用手机拨过去,发现是个外地号码且提示已停用。怎么回事,会不会是该女子有意无意报错了号码?见法官起疑,女子特意拿手机让法官核对号码,似乎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法官接过手机,无意中在通讯录上发现了一个名为“二哥”的号码。女子自称是陈二义的妹妹,此“二哥”会不会是陈二义呢?见到这个号码,女子神情异常紧张,进一步验证了法官的猜测。法官于是拿起女子的手机直接拨了过去。这时,该女子急了,称此人是其老公,不是陈二义,欲上前制止。法官一边躲闪一边解释:“没关系,是你老公也无妨,我只想问点情况而已。”一会儿,电话通了,果然不出法官所料,接电话的正是陈二义。

    正是这个陈二义,在与法官的第一次碰面时,居然脸不红心不跳地自称为陈二义的堂兄。同时,假的身份证,假的户籍材料,还有同名同姓的巧合,给他穿上了一道道“马甲”。然而,正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陈二义藏得再深,还是没逃过法官的“法眼”。经过法官的批评教育,陈二义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来到法院应诉。

    在谍战片中,潜伏者们生活在敌人内部,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支撑他们前仆后继坚持战斗的,是崇高的革命信仰。《潜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信仰是无底的深海。”无独有偶,《风声》影片结尾也有一段话:“老鬼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信仰,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是带给革命者们坚强战斗力的一种内在特质。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与逃避法律责任的潜伏者较量中,法官能够取得胜利,也是基于信仰,一种对法律的信仰。在当前的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送达难、执行难常常困扰着法院的法官。尤其是在号称“老大难”的执行工作中,在面临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查、执行线索难寻的同时,法官还经常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干扰,包括社会的质疑和当事人的不理解。作为一名普通法官,我真切地感受到执行工作之难。但我同时也看到,不管压力有多大,不管工作有多难,我的同事们始终怀着对法律的信仰,与“潜伏”的老赖们斗智斗勇,百折不挠,用智慧和汗水捍卫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尊严。他们在坚持不懈的“潜伏”和“反潜伏”较量中,演绎出不少平凡世界里的真实传奇。在和平年代,这种传奇更值得我们感动和推崇。

    (作者单位: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