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法学前沿

被害预防:减少犯罪的重要途径

2012-05-08 08:52: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化人们修身端行的名言,其中的诚信、仁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和价值标准,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也是创造人际和谐、减少犯罪被害的根基元素。如果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抛诸脑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严重扭曲就易招致犯罪被害。

    西方犯罪学中的个体被害预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十分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诚信惠人、平和恬淡、自重宽厚等精神,是我们减少被害因素、惠及他人、保全自身的思想源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如《论语》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教育人们要对自己严厉、对别人宽厚,方能远离怨恨;“放于利而行,多怨”,则是说将追名逐利作为行为的方向,就会招来怨恨;“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育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厚克己。《周易》有“积善之家,吉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则是劝诫人们善而不争就不会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论述有许多,以上仅为其中的点滴,如果仔细分析,就各类不同犯罪的被害性因素而言,在传统文化中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论述。今天,我们如果能够继承与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自身做起,就有利于预防犯罪、降低被害几率。

    由此推之,小到个人、组织,大到社会、国家,如果时时自省,能及时发现个性、行为、体制、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搞好自身建设,减少被害性因素,不给犯罪滋生的机会,则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段 丽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