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的收获是双重的。除了丰富的培训内容让我们‘解渴’,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家的相互交流也获益非浅。”在全国政法委书记培训班上,不少基层政法委书记如是说。
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基层政法委书记们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提升创新社会管理水平
如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是各地政法委书记思考的重点问题。
湖北省宜昌市是全国37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据宜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兴於介绍,该市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新体系,建成了人口、法人、城市房屋、城市部件四个基础系统,以及人的生命周期、外来人口居住周期两大服务体系,综合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透露,下一步,宜昌市将在完善"一本三化"试点经验的同时,优化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基础信息系统,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征信体系建设,创新人口和"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不断提升试点工作水平。
四川省盐边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琳认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制度设计,注重标本兼治。
他说,盐边县的做法是:在社区管理方面,大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综治办为中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化采集为切入点,尽快实现流动人口"一卡通"管理;在社会治安方面,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构筑校园治安防控网、社区治安防控网、街面治安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农村治安防控网"五网"防控体系,实现"两抢一盗"等可防性侵财案件明显下降。
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防线
"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基层政法委书记们对此形成共识。
辽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刘宏认为,夯实基层基础,首先要善于统筹谋划,以建设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契机,更加注重职能、资源、力量的整合,更加注重服务管理方法的创新,更加注重工作作风的转变。
"必须善于源头治理和破解难题。"刘宏说,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尽可能多地采取调解、和解等方法,推动社会矛盾以"末端"处理为主向"前端"预防转变,努力化解好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同时,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的新途径,筑牢第一道防线,推动政法工作科学发展。
青海省玉树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文国栋表示,要狠抓基层基础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全面推进一线工作法,依靠基层组织,依靠藏区群众,全力营造灾后重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山东省文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文勋介绍说,文登在选派82名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派驻550名驻村联络员的基础上,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治安巡防员、矛盾调解员、特殊人群管理员、综合信息员的作用,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人民防线。
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
在王兴於看来,解决好当前高发多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就必须发挥政法机关是群众工作机关、政法干警是群众工作者的职能作用。
"我们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体现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福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王鑫说。
据介绍,福建探索创造了农村"五要工程"、"四下基层"、"无讼社区(村居)"、"百姓问题排解团"、社情民意"直通车"等经验做法,更加紧密联系群众,更加周到服务群众,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效,从而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广东省汕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泽生表示,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汕头市建立了政法系统"五长"联合接访的新制度。同时,突出了矛盾纠纷领导包案责任制,市委政法委书记向上访群众公开电话,承诺24小时不关机,全市形成领导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交融,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局面。
(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