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巡礼> 四川绵竹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绵竹

2012-04-22 16:17:1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绵竹市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培育试点市,统筹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特殊群体帮扶体系、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公共安全体系、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是绵竹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亮点。

    4月20至21日,中央综治委第五调研组一行在调研组组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新民的带领下来到绵竹调研,全面了解绵竹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亮点、重点。调研组一行深入绵竹市政务中心、敬老院、镇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从绵竹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审视试点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了解绵竹灾后重建中的社会管理情况。调研组对绵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敬老院和谐温暖

    “对待老人有爱心、有孝心,爱老、敬老、养老”这是绵竹东北镇敬老院的办院宗旨,也是绵竹关爱老年人的共同准则。李新民走进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室,握着老人们的手,听着朴实的心窝话,仔细询问敬老院的情况。

    据了解,绵竹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以敬老院、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三种养老模式赡养老人。目前绵竹共有20个重建敬老院,同时接纳社会代养老人和“三孤”人员。东北镇敬老院现居住老人103人,床位180张,设施完善,服务细致,并建立了社会组织定期服务机制,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社工经常到敬老院开展活动,陪伴老人颐享天年。

    新家园整洁祥和

    记者走进清平乡银杏社区孟学述的家中,和一家六口摆起了龙门阵。如今已住进敞亮的96平米精装楼房的孟学述一家每年经济收入也有2-3万,屋后20平米的院坝里种着一岁小孙孙最爱吃的青菜。女人们赋闲勤理家务,男人们去磷矿打工养家,社区整洁祥和。

    这里曾经是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13”特大泥石流的重灾区,全乡经济损失77.8亿元。二次重建以来,清平乡政府致力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着力打造“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农村综合体,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避灾减灾能力。同时恢复发展矿山、旅游产业,加大各类劳动技能培训,量身定做帮扶计划。

    棚花村闻名遐迩

    “党员带头扶贫致富,开农家乐,办工厂,村民自治幸福棚花。”绵竹遵道镇棚花村支书朱明俊热情地为调研组介绍这两年棚花村的巨大变化。过去我们这个村穷,“有女不嫁棚花村”,小伙子找不到对象。现在的棚花村经过灾后重建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公共安全、组织建设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支部+农户”发展模式,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已办起农家乐46家,依托年画传习所,成立年画刺绣协会,培养刺绣人才200余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407元。

    “感谢政府和党组织教会我们经济技术有效对接,发展生态观光、养殖、种植示范项目,我也办了3个厂,去年交税100万。”棚花村四组的李顺军对村子的未来信心满满。

    如今的棚花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丽和谐新农村。记者 肖萍 李洋 文/图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