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 变为民做主为由民作主
西北街村原来有一条1公里的“老大难路”,由于长期占道、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困难。老街坊编了一个顺口溜,形容它“夏天满街泥,冬天光摔跤”,“想修路修不成”原因是“干部和社员拧不成一股绳”。推行“四个全覆盖”后,村里召开两次村代会便解决了问题。有个别想不通的“钉子户”,不等村干部说话,那些“代表”就出面摆平。如今道路两旁装上了路灯,大家都到马路边遛弯,街坊们又编了一个顺口溜:村民代表、党代表,携手修路就是好,路修得好、修得快,因为实行了四个全覆盖。
在建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同时,肃宁县在农村倡导设立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村代会为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由村民代表组成,每5至15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整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职能,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由此,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组织新架构。
“过去村里也有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就是在选村主任那几天管事,村官选完了也就散了,村里的决策,谁也不知道。现在不同了,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通过村代会。”张家庄村民代表张建峰说。
采访中,很多村民对记者表示,过去村里的事儿干部管,和自己没关系,现在是大伙商量着办,干的是大伙的事儿,心气儿顺了,没理由不甩开膀子干。
“原来村里的一些事儿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定,结果干部们劲儿没少费,工作没少做,老百姓还是猜疑,村干部委屈憋气有苦难言。现在有了村代会,大小事情都让群众明白,让他们参与,不光还了干部清白,工作还顺茬儿了。”邵庄乡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话代表了干部们的感受。
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 村民身边时时有主心骨
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基层民主组织3类组织建立后,如何加强领导,通过这些组织发挥党的核心作用,是个大问题。
肃宁县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把党组织建到各类社会组织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小组组长和无职党员,成为党组织在农村的触角和助手。截至目前,全县农村新建各类党总支14个、党支部42个、党小组1996个。
一些党员谈到,党的组织全覆盖让他们有了施展本领、实现价值的舞台,荣誉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从村里的工作上、致富上、移风易俗上都必须走在前面、带个好头。
村里的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各方能人也被调动起来,有的成了经合组织领办人,有的成了综治小区长、小组长,有的成了村民代表,不少还成为发展党员和培养村干部的重点对象。
“我入党8年,许多村民都不知道我是党员,现在担任了‘区长’,我不再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了。”年近六旬的老党员张克通说。
“遇事最先想到的是身边的党员,有了这些‘主心骨’,过日子更踏实了。”如今这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通过实施‘四个全覆盖’,基层党的领导加强了,基层干部的执政理念改进了、作风务实了,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工作的路子更宽了,天地更大了。”安伟华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记者马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