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以来,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放了农民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散”了农民,使农村社会管理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随着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之后,已进入缓慢发展的平台期,农村党组织作用弱化、村民自治虚化、农民致富无路、农村维稳乏力,已成为跨不过、绕不开的四道“坎儿”,社会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
河北省肃宁县自2010年5月以来推行的“四个全覆盖”,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代会为民主平台,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维稳组织为重要支撑,以服务农民群众、协调各方利益为基本职能,形成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2011年3月,沧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学习推广肃宁县“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肃宁县的这一做法,被专家称作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一场革命”。
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 开通致富路架起致富桥
肃宁县有3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9万。肃宁县委书记安伟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收益少,带领广大农民和市场有效对接,急需解决一个桥和船的问题,这个桥和船就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其运行模式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通过能人大户领办、村组农户联合、院校基地合作、龙头企业带动、流通市场链接等方式,培育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民吸纳到组织中,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生产经营方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为农民开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桥”。
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让能人出头、给群众舞台,广大农民有了“摇钱树”,很多致富无门的“困难户”走上发家之路。目前,肃宁全县已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43家,涉及225个村,带动农户5.9万余户。2011年入社农户人均收入达8050元,比不入社农户多收入1465元。
肃宁县水果种植历史悠久,但大多零散出售,果农收益不高。受社员委托,肃宁县嘉佳旺果品专业合作社多次与家乐福商贸有限公司洽谈合作事宜,最终和家乐福超市签订了4年的购销合同,由合作社向家乐福供应皇冠梨,涉及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大连、南京、广州等37家超市。
“以前,梨子下来后,都是卖给附近的批发市场或者一些商贩,价钱非常低,通过专业社的指导培训,梨的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每公斤卖到了2.6元,比过去翻了一番。”饱尝甜头的果农由衷地高兴。
在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下,肃宁县特种动物养殖、设施蔬菜种植等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玉怀”、“肃仙”等远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蔬菜果品品牌。
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 困难大家帮矛盾大家解
70多岁的万里镇西辛庄村村民孙国恩,谈起村中的治安变化感触最深。他说,“西辛庄是蔬菜专业村,村外是市场,村里人来人往,但治安环境从没像现在这样好过,晚上睡觉忘了插门都不会丢东西”。
在肃宁县梁村镇张家庄张全岭老汉的记忆中,从分了地30多年以来,村里就只剩下村“两委”组织,生产队、村民小组都不复存在了,甚至许多年轻的村民都不知道。村民各过各的日子,村“两委”与自己的关系也不大,就是在换届时投票选过村干部,其他时候村里的大事小情,就跟普通农民不搭界了。这些年,大家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单的,许多人都这样感觉。
许多与张全岭一样的农民感到了“单干”之后的不安,过去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观念越来越淡,村里“出了事没有人管,着了火没有人救,来了贼光喊不动手”。
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肃宁县推出“3+1”维稳模式。“3”,即三级维稳组织网络:村建综治工作站,设“一干两员”(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及矛盾纠纷调解员);工作站以下,40至60户为1个综治小区,设小区长;综治小区以下,每10户为1个综治小组,设小组长。“1”,即每村建一支5至15人的治安巡防队,开展村民互保和治安巡逻防范。
这一模式的推行,使全县农村形成了“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大家解”的维稳格局。全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5个,综治小区1479个,综治工作小组5578个,巡防队员1739人。“四个全覆盖”推行以来,共排查出重点矛盾纠纷986起,化解965件,化解率达到98%;农村治安案件发案明显减少,2009年至2011三年分别为1965件、1768件、1011件,同比分别下降10.1%和42.8%;农村信访量持续大幅下降,2009年至2011三年分别为359件、320件、89件,同比分别下降11%和72%。2011年全县253个村中,有220个村实现零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