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文件汇编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2-04-12 13:57: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解放日报 

    (五)参与融合

    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各类青年人才,激发青少年参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倡导青少年发扬公益精神,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增进来沪青少年等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促进青少年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

    1.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培养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现、培养、扶持一批与上海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青年领军人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在金融贸易、物流航运、工程技术等专业领域,培育一大批知识型、专业型技能人才。建立完善“上海市青年人才库”,大力引进海外青年高端人才,在科教文卫各行业重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青年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有效衔接少先队员“雏鹰争章”活动、中学生学习生涯导航行动、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

    2.支持青少年有序参与政治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拓宽青少年政治参与的领域,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建设和民主管理,保证青少年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高青少年政治参与的层次,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在有关青少年的地方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少年组织、青少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加大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中的青年比例,提升青年干部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水平。组织、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会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各类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为来沪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合适的政治参与途径,鼓励他们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3.倡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大力发展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大幅加大公益创投资助力度,吸引和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类公益事业。高度重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有效运用公众人物和文体明星的示范效应,开展 “青年影响社会”上海十大公益项目评选,传播慈善理念和公益精神。深化实施“希望工程”等品牌项目。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工作对接,引导青少年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26小时的公益活动。

    4.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承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经验、机制,深化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推广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在公益活动领域,创设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青少年志愿者队伍,提高青少年中注册志愿者的比例。建立青年志愿服务人才库,吸纳更多法律、心理、医疗、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做好重大活动和赛会的青年志愿者工作,探索成立重大赛会志愿服务咨询机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扶贫接力计划”等合作交流项目,积极推进赴疆志愿服务接力项目和海外服务计划。

    5.增进青少年的交流与融合。支持和倡导青少年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全社会营造不同青少年群体间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不同青少年群体间的交流项目,鼓励青少年参与交流活动以增进沟通与理解。促进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提升来沪青少年、外籍青少年等群体的文化认同度,帮助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关系。增进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罪错青少年等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归属感。大力加强在校学生、在职青年的国际、国内交流,培养国际化视野和理念。

    (六)维权及犯罪预防

    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司法制度,充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青少年提供基本保障,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主要任务:

    1.推进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的政策法规。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并完善符合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实际情况的政策,推动出台 《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2.构建全方位的青少年权益保护体系。创新上海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社区、学校、家庭、媒体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并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和过渡安置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权益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来沪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发展完善面向学校、社区和家庭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社会工作。着力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预防和减少学校及家庭暴力。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反家暴庇护救助服务中心。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的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经营性网吧。防范和减少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通过新型媒体对青少年的危害。

    3.为青少年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在职青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增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有效缓解青年职工、青年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青年等群体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完善“支出型”贫困青少年家庭的分类施保措施。帮助非全日制就业、个体就业、灵活就业的残疾青少年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建立对无劳动能力残疾青少年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护和护理的政府补贴机制。

    4.完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建立预防违法核心指标评估体系,健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有效的超前预防、临界预防和再犯预防机制。发挥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并向在校学生和来沪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延伸。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合作机制,重点预防和控制因生活困难、药物滥用和网络结社引发的青少年犯罪。

    5.探索上海特色的青少年司法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推动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深化发展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模式。加强公检法司的协调配合,在批捕、起诉、审判、教育改造等环节,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合法权益,重点完善未成年人考察教育制度,加强和改善工读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试行违法犯罪青少年信息限制公开制度。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