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学习
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青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广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促进青少年多元发展。
主要任务:
1.保障青少年教育平等。保障青少年享有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按常住人口分布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志愿”。继续提高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扩大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加大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完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面实施残疾青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实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两免一补”。完善普通中小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体制,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推进新一轮特殊学校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
2.深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快乐成长。促进教育与科研结合,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鼓励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培育的实践,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灵活的高校学习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
3.提高青少年教育国际化程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创办若干所招收中外学生的高水平国际性大学,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经费总额,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留学生的教育和服务环境。加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可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施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资助上海高校本专科学生赴世界知名大学、上海友好城市高校、世界著名企业交流、学习和实习。开展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编制中学生国际化系列课程教材。加强中学多语种教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开设拓展性国际课程。
4.创造青少年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类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现代开放大学和社区学院,建设全覆盖、全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建立青少年培训个人账户,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搭建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学习平台,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在职人员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
(四)就业创业
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增加青年就业岗位,增强青年就业能力,切实保障青年的劳动权益。大力鼓励青年创业,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主要任务:
1.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网络化、全方位的就业形势动态监控系统和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制定和完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的青年就业工作预案,完善青年失业预警体系。规范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畅通失业青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增强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服务。建立针对残疾青年的职业康复训练基地,加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对残疾青年实施就业托底。
2.为青年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有序、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托各区县建立的公益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以及街镇、社区农民工就业服务站或服务窗口,使本市各类青年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完善来沪青年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相关办法,将本市各类青年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掌握失业、裁员、欠薪欠保等信息,维护在职青年合法权益。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特别是针对女性青年的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3.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对在职青年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提高职业能力。深化实施上海青工技能振兴行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运用,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对大专院校学生,继续实施“双证书”制度,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一次就业前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青年职业见习制度,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畅通职业见习信息共享的渠道。帮助失业青年进行职业规划,树立积极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动机,并获得岗位实践机会。对在职的来沪务工青年,开展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来沪青少年、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群体的就业援助,深化实施“阳光下展翅”、“共享阳光”等就业培训项目,提高社会参与度和融合度。
4.有效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加强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建设,支持青年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领域的公益创业,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典型。强化各类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功能,加强青年创业培训及创业项目推荐服务。在高校普及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加大扶持创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深化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优化运作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做大做强市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对青年创业和初创期创业给予针对性扶持。完善创业融资、补贴、场地等扶持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服务,简化注册程序,降低青年创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