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文件汇编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2-04-12 13:57: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解放日报 

    三、“十二五”期间上海青少年发展的优先领域及主要任务

    (一)公民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使上海青少年具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思想道德、公民意识、文明习惯、科学人文素养和婚姻家庭观念。

    主要任务:

    1.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守法、明礼、诚信、正义、勤俭、自强、感恩、互助的道德品质。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按学段、分层次、分模块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内容,构建有效衔接、逐步深化的德育课程体系,深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培育青少年公民意识。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对世情、国情和市情的了解,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履行兵役义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军,鼓励在职青年积极参加民兵预备役。加强青少年责任意识教育,树立“关爱他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青少年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统一。

    3.培养青少年文明习惯。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文明风尚。通过普及升国旗仪式等礼仪文化,有效提升青少年文明素养。巩固上海世博会在提升城市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七不”规范的倡导力度,开展文明专项活动,引导青少年形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文明习惯方面的重要作用。

    4.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通过推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依托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校外素质教育体系。根据人口分布情况,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活动基地,建设一批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服务青少年方面的功能。办好青少年喜爱的电视频道和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报刊、网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文化建设,综合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加强环保、低碳、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逐步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引导青年形成文明健康的婚姻家庭观念。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发挥大众传媒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引导青年形成文明健康的择偶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确保青年新婚夫妇在办理结婚登记时系统接受婚姻家庭教育。探索建设社会化的婚姻服务体系,为适龄青年提供婚姻登记、信息、指导、咨询、介绍、调解和婚礼服务。发挥工青妇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举办以公益服务为内容的青年交友活动,为青年婚恋交友搭建平台。

    (二)身心健康

    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闲暇时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任务:

    1.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街道(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对青少年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保证青少年每周锻炼时间不少于7小时,每个在校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普及足、篮、排等集体运动项目。逐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达标率。建立分层次、分年龄、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定期举办综合性及专项性青少年运动会,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及大联赛,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的热情。大力扶持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到1.5万名。

    2.提高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增加新建大型居住区、来沪人口集聚地的青少年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保障青少年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质监控体系,通过多种措施控制青少年吸烟、酗酒,倡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推行卫生专家、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进学校的模式,严格实施学生营养午餐标准,加强对学生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保健意识。开展职业病防治,减少在职青年职业病的发生。

    3.重视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加大青春期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推进适龄女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为未婚先孕的女性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和健康咨询及后续服务。完善艾滋病、性病防治网络和干预措施,重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4.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重视青少年个人发展规划,加强未成年人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和抗挫适应能力。提高市、区县两级医疗机构的心理保健服务水平,规范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推动区县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机构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标准。推动社会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缓解在职青年职场压力,降低失业青年生活压力。

    5.增进青少年闲暇活动品质。鼓励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参与各类闲暇活动。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加强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探索推行面向青少年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扶持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文艺、影视作品。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确保青少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引导青少年科学、健康、合理使用网络。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同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加大对沉迷网络的矫治力度。倡导企业、学校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学生作息时间,保障青少年在工作、学习之余享有日均不少于2小时的闲暇时间。

    6.增强青少年安全自护能力。普及推广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存技能,培养良好习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加强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的安全防范教育,利用国防教育日等时机,开展青少年民防知识和安全教育集中宣传活动。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公共场所的安全演练,增强青少年在应对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防灾避险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