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力量。青少年的发展,既是其自身成长的需求,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城市发展、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的基础。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少年的根本利益,推动上海青少年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动员青少年为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制定本规划。
一、上海青少年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据2010年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本市14—35周岁的青少年常住人口为892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38.7%。其中,来沪青少年常住人口占青少年常住人口的56.5%,占来沪常住人口的56.1%。
(二)“十一五”期间,本市在《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六大青少年发展优先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努力保障青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二是在青年就业方面,积极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扩大社保覆盖面。三是在青少年参与方面,利用世博会契机,组织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城市建设和志愿服务。四是在青少年健康方面,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积极推进青少年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服务。五是在青少年闲暇方面,大力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引导和培育各类青少年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有效提升青少年闲暇活动的时间与品质。六是在青少年维权及犯罪预防方面,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保障各类青少年群体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二、“十二五”时期上海青少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坚持“青少年优先发展,增强大都市活力”的原则,立足青少年的群体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现状,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全面发展要求,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少年发展战略。
(二)总体目标
围绕“让青少年生活有更好憧憬”的主题,根据上海“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要求,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明确党政职能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角色责任,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本市青少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形成整体合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激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增进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合,促进青少年在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教育学习、就业创业、参与融合、维权及犯罪预防六个领域优先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上海青少年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并达到与城市综合实力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水平。
(三)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属性 2015年
1 青少年科学素质达标率 预期性 30%
2 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预期性 88%
3 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150分) 预期性 102分
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性 14.7年
5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约束性 100%
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比例
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预期性 97%
7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 预期性 11%
8 青少年日均闲暇活动时间 预期性 2小时
9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的比例 预期性 28%
10 青年创业活动率 预期性 10%
11 每万名青少年中注册志愿者人数 预期性 800人
12 青少年年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间 预期性 26小时
13 每万名未成年人中犯罪人数 预期性 15人
14 “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 预期性 4万
年均服务人次
15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约束性 15%
16 注册的青少年社会组织数 预期性 500个
17 每10万青少年拥有 预期性 80人
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