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白云区新成立的4个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集中举行挂牌仪式。至此,白云区在贵阳市范围内率先全部撤销了街道办事处,原有的4个街道办事处变为6个社区服务中心。
4月1日,南明区所有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被18个新型社区取而代之。
贵阳市49个街道办事处即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95个新型社区将直接面向群众开展“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变“衙门”为“家门”,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贵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领导体制和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简称“两改一创”)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大城市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
提高社会管理的统筹能力
贵阳市在市、区(县、市)两级成立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并加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牌子。群工委抓统筹,抓实施,抓督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编制了《贵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规划》,出台60多个配套制度,建立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把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党委、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并明确牵头领导、工作指标和完成时限,并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
该市推行以精简层级、夯实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一是精减管理层级。撤销全市4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95个新型社区,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二是实行“四纳入”。将新型社区的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三是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一委”即社区党委,选聘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委员,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一会”即居民议事会,由居委会和社区内各行业代表组成,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中心”即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在社区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平台,直接面对群众开展“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实现社会管理的重点突破
去年6月,在市、区(市、县)两级成立群众工作中心,乡(镇、社区)设立群众工作站,村(居)设立群众工作室,形成四级群众工作网络。28个职能部门在群工中心设置窗口,建立部门调处、中心牵头调处、领导调处“三级调处”机制,为来访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去年3月,由统战部门牵头,成立由民营企业家、民主党派人士、宗教团体负责人组成的市、区(县、市)和谐促进会,筹集资金6783万元,作为“第三方”力量,通过思想劝导、心理治疗、资金救助等方式进行“柔性”调处。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目前已有28.9万流入人口办理居住证,享受与城镇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通过“两改一创”,贵阳市迅速形成了一个整体推进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摸索了一套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方法,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群工委的建立,党委变“各自为政”为“有效统筹”,变“单兵作战”为“齐抓共管”,真正将“党委领导”落到了实处;街道改为新型社区后,社区大党委成为将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传达到辖区单位的“桥梁”,居民议事会成为直接将群众的智慧和需求汇集到社区的“纽带”,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将直接面对群众开展服务工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