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一进付佐乡西泊庄村,记者就看到文明墙以漫画形式宣传着《弟子规》、文化惠民等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在西泊庄村村民活动室,几名村民正聚精会神地吹“糖人”,面前的架子上插满了“金鸡报晓”“齐天大圣”“七品芝麻官”等各式造型的“糖人”。64岁的赵庆龙老人18岁就开始学这门手艺。“以前生活苦的时候靠这门手艺换饽饽养家糊口,现在生活好了,糖人儿变成了艺术品,这一门传统技艺一定要保留下来。”说话间,一个“仙鹤背寿桃”造型的糖人儿已经吹就。
据了解,西泊庄村的“吹糖人”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末的大师任大印开始至今已传到第六代。第三代传人杨宝坤1985年访问美国时在迪斯尼乐园表演180多场,被美国人称为河北“糖人杨”。
当记者来到已有60多年历史的窝北镇京剧社时,“领班”王传英正在招呼这支由农民、医生、会计和京剧专业演员等组成的队伍“操练”。“多年来,窝北镇京剧社营造了一种氛围,老艺人自发组织起来以老带新,为新艺人启蒙,实际上成了早期人才培养的基地,裴艳玲等文艺名人就是从我县走出去的。”王传英说。
在梁村镇北白寺村文化大院紧凑热烈的奏乐声中,武术戏《溪黄庄》鸣锣开场。肃宁武术戏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全县尚有40多个村子能表演武术戏,目前却仅有北白寺村“一枝独秀”。武术指导尹炳武说:“武术戏不同于传统戏曲武打,演员练的都是真功夫。武术戏好看却难练,传统技艺需要代代相传。”
据悉,肃宁县政府已启动武术戏抢救整理工作,武术戏于2006年入选河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创排打磨的《溪黄庄》剧目在肃宁县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一经亮相即受到群众好评。
肃宁县委书记安伟华表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不能靠命令、靠灌输,必须真正把舞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主角,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京胡拉出的是农村的正气,大鼓敲出的是农民精气神,秧歌扭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