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谈过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些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被讨论得比较多。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当然不是指一般的群众,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意识和普遍行为没有信仰。那么,这样是否准确公正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信仰呢?
■中国自古以来信仰的是“天地”,“顺天应人”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
什么叫信仰?信仰是人们对于极高的或者最高的、普遍的价值的信任、信赖和追求。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种精神权利。人不能没有信仰。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作为支撑和归宿。信仰使人的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精神导向,用信仰调动各种因素为它服务。当然,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是有所不同的。你信上帝,他信佛祖,有人信仰金钱,或者信仰道德,信仰科学……宗教是什么?宗教一定是某种信仰的体系,但是信仰不一定都成为宗教,并不是什么信仰都一定成为宗教或者必须成为宗教。尤其是对科学、知识、真理,对人的理性的信仰,并不需要成为宗教,而这样的信仰却是更合理、更大量、更经常的信仰。
既然把信仰和宗教区别开来,按照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说中国没有西方那种传统宗教化的信仰方式,是成立的;但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则是说不通的。
那么,中国人到底信什么呢?从中华文化本身几千年发展历史看,从中国最早历史文献和后来的整个生活过程一直到现在民间文化表现来看,我觉得已经很明确了:中国自古以来信仰的是“天地”,特别是“天”。在中华文化当中,不管是哪个学派、哪个时期,都把天道看作是宇宙自然力量和社会人伦秩序的化身,人世的一切都要问究于天、听命于天。所以,跟天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像“天意”、“天命”、“天理”,甚至“天兆”、“天谴”等等,都是中国从上到下最为敬畏的对象。总之天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最高主宰。但比较吊诡的而且最有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国的天从来没有被具体化、人格化成一个神,从来没有造就一个唯一的神、上帝或者绝对意识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谓至高无上、无比神圣的天,从一开始并且始终都是与世俗的人、与现实社会人伦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早在《易经》中就已经奠定了“天人合一”这样一种信仰理念和思维方式。《易经》讲“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是从天地道理讲人事吉凶祸福。从《周易》那里开始形成一种中国的说理方式:先是“以人观天”。当然不是一般人,而是大人,是君子,是用他们的言行、业绩去证明天。然后又用天来立人,用天的道理、天的意志、天的判断立人,解决人世生活、人世发展的问题。从圣人、大人那里知道天的伟大,再用天的道理来说明人世的吉凶,确立了“顺天应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实际上构建了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
从对待神的态度看中国信仰的特点,孔子最有代表性。对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信仰方式,孔子起了很大作用。孔子按照《周易》的传统,虽然支持祭天、拜天,但他不怎么说神,对鬼神一向不以为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人家问他鬼神的事,他说“未能事人,安能事鬼”!祭祀神灵时候,孔子发明的办法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即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不像古代欧洲,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曾费了很多心思。中国式存而不论的态度,是一种特有的大度和智慧,孔子的伟大,就是他带头并教会了中国人在神的面前保持人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是骨子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