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起,肖建锋开始了对康复者的追踪和随访。压力的增大和业余时间的牺牲只是其一,更大的挑战是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感,经过无数次的追踪、随访、尿检,无数次的谈话、分析、开导,换来的却是两个字——复吸。有些人保持了几个月,有些人保持了几年,但是多数人,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复吸了。
有一次,基础工作处处长崔新华说:“小肖最近不大对头啊,好像压力很大!”肖建锋说:“一个康复者,小倩,保持操守5年了,5年啊!又复吸了……”崔新华心里也“咯噔”一下,能够保持如此长时间的记录,可见肖建锋的心血,可知肖建锋的伤痛,可怜肖建锋的满腔热忱……
但同是戒毒战线上的斗士,崔新华必须劝他:“你呀,有能力、有信心、有责任、有担待,但是太理想主义!自责过甚,虽然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好的,但过甚伤身,且于事无补。要懂得照顾自己。”
的确,出了戒毒所的康复人员,哪怕保持操守一天,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复吸,也是整个戒毒康复过程中的一部分。现在,肖建锋“已经能平和地看待(复吸)这件事了”,因为大部分能够长时间保持操守的康复小组的成员,大多是那些有过多次复吸经历的戒毒人员,他们被毒品折磨的时间长、对毒品危害的认知度深、戒毒的主观愿望也更强烈,这些人,才是能长时间保持操守的——“所以,对那些复吸的人,我有信心。”
2007年,跟每个刚刚开始融入社会的康复者一样,老孟除了吃饭、睡觉、被肖建锋追访,就是把自己关在地下室里背棋谱、拉京胡、练毛笔字,他自闭、缺乏自信,不知道该如何跟人打交道。“其实说到底,他是害怕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肖建锋笑着说。
追访过程中,老孟告诉肖建锋说,戒毒出所后,他最想“买一只烧鸡来解馋”,但是他告诫自己过两天再吃——自我控制,他真的做到了!最后一次从“社区”出来,他整整一年没有拿手机,也从不接电话,但是接受肖建锋的建议,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每周到向日葵阳光活动社和强制戒毒所做同伴教员,用真诚和爱心帮助一个个同伴从毒品中走出来,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做事的专注力,客观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世界。
老孟说,“每次我回戒毒所做帮教活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反复持续地治疗。”
戒毒者回归社会何其艰难,对于一个刚刚摆脱毒品的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一种奢望。2009年,老孟开始带领两个同伴开展生产自救,给附近的居民送水、承接小的装修工程,他的工作理念是:让顾客少花钱,让工人多挣钱,把工作变成康复的手段。同年,老孟开始频繁捐款。他的生意也慢慢上了轨道,业务越来越多,规模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