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戒备”的心态看他们;不要以“轻易”的心态看他们;不要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看他们;不要以“正常”的心态看他们;不要以……,因为,他们已不是“常人”!他时刻提醒着自己。
2003年,小丽来到“向日葵治疗社区”,她屡次戒毒却一次次复吸。
小丽父亲曾经是某电力公司的领导,为了让女儿戒毒,曾经带着小丽去河南农村,专门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窝了2年。有时候小丽毒瘾犯了,嚎叫、哭闹、撞墙,不停地抓咬、撕扯自己,不停地摔打东西,还不时地呕吐,老人就守着小丽,自己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如此父爱,一回到城市,却仍然换回小丽复吸的结局。父亲伤心透顶、彻底绝望,他甚至想过带着老婆、拖着小丽,一家人从十几层的楼顶上纵身一跳,永远解脱。
小丽再一次复吸后,老人绝望的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十年间不跟她说一句话,不许她上桌吃饭。
小丽开始破罐子破摔,几次被送到戒毒所强制戒毒。“别的吸毒者都说,毒瘾发作最难受,我不一样。我倒觉得毒瘾发作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比吸了毒清醒时还好受一点!吸了毒之后,人清醒了,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生活、没有圈子,就像一个人站在无边无际的冰川上……想说话没人听,想吵架没人跟你吵,天色却一点一点黑下来,像硕大无比的黑铁锅向你罩下来、死死地扣下来,让你一个人,在黑暗中,茕茕孑立、魂归无所……”
小丽感受到的“孤独”,是常人都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她面临孤独的压力并不亚于毒瘾发作,因此她需要的,不仅仅是戒毒,还有心理治疗。而同时需要心理疏导的还有她的家人。
小丽刚送进来不久,她母亲来了。虽然父亲明令禁止家人和小丽的任何联系,但身为母亲,放不下又舍不得,又无人可说无处可诉,她心理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也可想而知。她悄悄地跑过来,想看一眼女儿,恰逢那天不是探视的日子,但肖建锋没有立即拒绝,身为中级心理咨询师,他知道这位母亲需要发泄、需要情绪释放,他静静地听着,偶尔插问一两句话,还找来面巾纸,让这位母亲感受到身边的支持和理解,让她把内心的痛苦、委屈、焦虑都发泄出来。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小时,母亲的情绪慢慢平复了。望着这位境遇悲惨的母亲,肖建锋真不想拒绝她的探视要求,但“社区”规定不能违反,他想了想,说:“阿姨,小丽现在的表现非常好!戒毒决心也很强,现在最需要的是家属的支持和配合,给她力量和温暖、给她信心和勇气,咱们共同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她把这种状态坚持下去好不好?等出所的时候,一定能把毒瘾戒了。相信我,阿姨。”母亲赶紧问:“那我怎么配合你啊?你说,我没问题。”肖建锋说:“要让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培养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比如说今天不是探视日,不能探视,那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坚守,让小丽也感受到约束的力量,在这里安心戒毒。”
这位母亲听到这里,立即站起身来,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了光彩,是希望的神采。
接下来的三个月,在社区里,肖建锋不断开导小丽,鼓励她振作,好好表现,赢得家人的谅解;在社区外,肖建锋登门拜访小丽的父母。起初,这位父亲因为女儿强制戒毒对警察有偏见,他认为所有警察都粗暴、无理,对吸毒者及其家属都充满歧视和偏见,回回闭门不纳。肖建锋就回回捧着笑脸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十次,“当年说好仨月又仨月的日子都能过,这闭门羹算什么!嘿嘿。”还有小丽的母亲,经常“偷偷”过来找肖建锋,向他“报告”家里老头子的情况,终于有一天,老头开门了。
凭借着心理咨询师的口才和他的向日葵性格,肖建锋和老人一谈几个小时,从毒品对人性的摧残到如何让戒毒者走出心理阴影,从家庭应该承担的戒毒责任到亲情对毒魔的制服功效,老人的眼睛渐渐亮了,老太太的嘴角渐渐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