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不健全配套制度滞后养老危机加剧民众焦灼感 调查显示
同时,杨燕绥向记者表示,我国的养老金是按身份发放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标准不一样,城乡标准不一样,呈现一种碎片化的散乱状态。
在此次调查中,有43.58%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各项配套的养老社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是我国目前养老体系中的最大的问题,“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城市人和农村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都是不同的,缺少一个统一的制度”则被26.8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最大的问题。
六成多人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资金
“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相应的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却跟不上,供求不平衡,国家相关方面的投资太少,社会需求大,造成了很大的缺口,而这一缺口就需要个人承担,但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所以导致了民众愈演愈烈的焦灼感和压迫感。”陈劲松对记者表示。
对如何化解目前的“养老危机”,有65.8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进行完善,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完善养老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33.04%的被调查者认为“养老金制度亟待结构性调整,建立与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养老金分配结构”。
对此,陈劲松表示,我国养老方面的问题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物质上表现为养老机构不足,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国家相关制度政策不完善等;精神方面则表现为对养老理念没有很好的宣传,社会缺乏人性关怀,老年人“老年”心态失衡。
“要解决养老危机,也要从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下手。物质方面,建立更多专业化、标准化的养老机构,切实解决供需矛盾,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主张人性化的服务和关怀。大力发展养老方面的社会工作,促进养老机构从谋利到公益的转变。同时,还要使维护老龄化社会和谐的相关应对策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陈劲松认为,在精神方面则要增加对老年人群体的人性化关怀,化解“恐老”心态,使老年人认识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其任务,从而树立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