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警钟长鸣,时刻绷紧这根弦
记者:过去有一段时间,频繁发生的各类生产事故是困扰山西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两年山西的事故明显少了,您觉得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袁纯清:讲一组数字概念。2010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在2009年比2008年减少1018人的基础上,减少505人;2011年,又比2010年减少281人,2011年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0.085,全国去年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0.56,这就很低了,可以说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用一句话讲,就是煤炭生产的安全形势持续明显好转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第一,得益于煤炭资源整合,通过了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两三年,由2600多个煤矿整合到1053个,平均一个矿的量是90万吨,30万吨以下的矿全部关闭了,这说明山西的煤炭生产由小煤窑时代进入大矿时代,具备了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大矿还有一个好处,企业大了,安全投入、环保投入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客观来讲,这是基础性的。第二就是加强了两个主体责任,一是煤矿首先得为安全负责,二是管理部门的具体责任,政府要管安全,这就跟干部的作风理念相联系起来,机制和制度要进一步健全。比如说,现在所有的下矿工人必须培训,生产必须持证上岗,很严格,如果没有这个要求,那就视为违规。这是杀手锏之一。如果是管理人员,必须带班下井。因为管理人员有组织能力,能及时处理安全生产遇到的问题。这些主客观条件叠加起来,就构成了目前生产好转的形势。
对山西的煤炭生产,我们讲两句话:第一,对全国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山西而言,安全也是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的理念;第二,对于安全问题,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始终不能麻痹大意,时刻都要绷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所以从书记、省长到基层,几乎每次开会都要谈安全,警钟长鸣。干部廉洁要警钟长鸣,在山西我们还要讲,生产安全也要警钟长鸣,一刻不能松懈。通过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实现煤炭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直至根本好转,这是这一届党委和政府应该做的。
山西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蓄势初发的阶段
记者:前不久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山西召开,山西的文化改革发展受到全国普遍关注。网友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您觉得山西目前文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坐标?距离“文化强省”还有多远?
袁纯清:现在山西文化处于一个蓄势初发的阶段。第一,它本身有很丰厚的文化资源,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到全国的72%,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71处,还有好多东西让人惊叹,比如说,我们的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比巴米扬大佛只晚了18年,当然这些数字网友可以帮我查证;还有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大院文化,特别是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老师陈廷敬故居,现在保护和开发得非常好,是5A景点,带动6000多人就业。
所以我说山西文化发展蓄势正发。为什么这么讲?第一因为我们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增长35.3%;第二,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第三,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列,现在已经建立了几大文化基地,今后打算在省一级建立十个文化产业基地,而且我们还要搞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文旅事业”。山西人是有文化的,也喜欢文化,村子里即使很穷,也会有戏台,我们尽量做到让人民能看上戏,看上图书、电视,听到广播,到“十二五”末,我们打算使文化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记者:就像袁书记所说,山西很多地方都有文化的积累,但是山西景点比较分散,如何让能够到山西旅游的人多呆几天,多看几个景点呢?
袁纯清: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我想,第一要形成交通流,比如五台山,五台山已经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在2010年的10月1日,太原到五台山的高速全线通车,只要2个多小时,北京经河北到五台山的高速公路也开通了,北京到五台山3个多小时。第二要依靠科技。第三要建设完善的服务设施。你要留住人,就得有好的服务,有特色的饭菜,有舒适的环境,还得有节目,不能光是看庙,所以平遥在今年就有一台节目拿出来了,五台山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也有一台震撼人心的节目,现在作为秘密,但我相信肯定会给大家一个精彩。
记者:非常感谢袁书记百忙之中接受新华网的专访。
袁纯清:很高兴在全国两会期间通过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栏目,和全国网民见面。借此机会,诚挚感谢新华网和广大网民长期以来对山西的关注和支持。(新华网记者 黄庭满 赵艳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