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进正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王建军摄
对话政法委书记
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全国37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之一,在全国较早建立了以项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模式。3月28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进。
记者:合肥市创新了哪些社会管理机制?
张进:合肥在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建设中,重点围绕着力解决组织领导问题、重点项目跟进问题、部门资源整合问题、基层试点推动问题、基层典型宣传问题以及督查考评问题等,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我们将社会管理创新细化为23个项目,统一制定了牵头单位的项目方案,要求必须要有时间表和路径图,目前11个项目已经出台正式文件,9个项目出台了子文件。
记者: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如何进行源头治理?
张进:针对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中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合肥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我们要求在风险评估工作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有效应对,创新工作方法,将风险预测常态化,将风险评估大众化,将风险化解定期化,将风险处置制度化。
记者:如何做到夯实基层基础?
张进:针对社会管理基层基础不强的问题,我们重点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和社区“四化”建设。2009年以来,合肥市由市综治办牵头,整合基层综治、维稳、信访等基层工作力量,在全市140个乡镇街道规范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记者:在今后的制度设计中,整体规划是什么?
张进: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站位高、起步早、投入大、措施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着重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形成新的格局。我们准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营造“四个环境”,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努力实现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的省会城市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合肥特色的社会管理新体系。记者李恩树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