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人可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3·15”晚会过去十多天,记者回访了为制造垃圾短信大开绿灯、大发利市的上海电信部门。电信公司的人可谓“时刻警惕着”,面对记者,对其曾许诺的整治垃圾短信行动的进展一问三不知,推三阻四,含糊其辞,甚至连门都不许记者进……以这样的态度应付舆论批评,以回避、隔绝媒体的行为来避开风头,上海相关电信部门的脾气也够倔的。
这种牛气哄哄、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脾气是行政型的市场垄断惯出来的。在目前环境下,几家电信公司独占电信市场的格局稳固异常,电信市场并不存在优胜劣汰的机制。所以,只要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论处在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作下什么乱子,作乱者都会无虞市场生存问题,在避过风头之后,甚至还有可能活得更好。
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消费者权利保护的重要动力,成为中国消费者运动的一面旗帜。最近几年的“3·15”晚会,影响巨大,反响热烈,效果显著。但是,也许是“审丑”疲劳的缘故,也许是被曝光的部门自认找到了对付舆论的办法,类似上述上海电信部门那样应付舆论、得过且过的部门多了起来,而且其中大多为垄断部门。这些部门服膺的不是消费者,也不是为消费者主张权利的社会舆论,而是其上级监管部门。
3月27日,工信部宣布,将通过多项举措加强政策监管,推出技术治理手段,以整治垃圾短信泛滥成灾的现象。这个举措当然好,如果再从内部、从电信公司运营规则上来约束电信公司借垃圾短信生财的行为,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管,严肃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并因此设立停止运营商运营资格等“底线”规则,也许将更有效地治理垃圾短信。
实际上,从技术上讲,治理垃圾短信的手段并不“尖端”,不属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如果像“3·15”晚会所揭露的上海电信部门那样,要借垃圾短信来生财,那么,在整治垃圾短信上,有再好的技术也是白搭。反之,如果电信部门能够像治理网络涉黄信息那样来治理垃圾短信,首先从内部治理开始,然后再着手处理用户乱发垃圾短信的行为,那么,垃圾短信的基本绝迹应该是为期不远的事情。
当前,手机用户实名制已经实施有时,在严格保护用户资料,严厉制裁泄露、买卖用户信息行为的同时,用户实名制应该对制止乱发短信、利用短信诈骗和骚扰行为起到积极作用。否则,电信公司掌握那么多用户的私人信息做何用?
据媒体称,工信部已经联合相关部门准备出台《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发送垃圾短信行为。在上述规定正式出台前,监管部门也应该督促在“3·15”晚会上被曝光的上海电信部门,对媒体,也对公众有一个明确交待,而这无疑将为后续的行动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