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群防群治

社会发展呼唤诚信

2012-03-22 08:50: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三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诚信建设。而要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由于诚信问题生发于现实生活土壤之中,有其社会根基,因而需要首先从源头上治理。这就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增强信息透明和社会公开化程度等。除了这些硬性治理外,提高理论上的自觉、保持认识上的清醒又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有关诚信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样一些关系性的认识:

  一是诚信与竞争。市场经济必然突出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但是,竞争与诚信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不能一讲竞争,就淡化诚信;或者一讲诚信,就讳言竞争。一个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胜,不能仅仅搞短期行为,不能光靠弄虚作假、欺诈蒙骗,必须靠诚实的经营,靠优秀的业绩和良好的信誉;反过来,诚实守信又会给经营者带来利益,有利于拓展市场,扩大经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从而有利于竞争实力的增强。就此来说,诚信者最经济、最有利,不诚信者非但不经济,甚至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乃至被淘汰。所谓互信互利、互利互信,就是这一道理。马克思当年就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最发达的竞争”需要人们“尽可能把事情做好”,只有在“浅陋的竞争条件下”,“小工商业者的骗术”才会“盛行”。要使诚信与竞争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重要的是形成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约束,使诚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从而保证合理的竞争。

  二是诚信与功利。近年来,面对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道德衰落之间的较大反差,不少人都感慨良多,希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出现一个文明的人文环境。这就提出了“超越功利”的问题。如何看待这种“超越”?应当说,这里所讲的超越并非“脱离”之意,而是立足于功利而又摆脱功利的束缚。因为人不可能脱离功利而过禁欲主义的生活。超功利的精神追求,其真实意蕴不是要教化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要陷入功利而不能自拔。这就是要在肯定功利追求的前提下并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使人们的行为趋向诚实、友善。因此,追求功利并无过错,关键是追求得合理,功利追求应当以诚信为前提。没有诚信的功利追求不仅背离道德原则,而且从长远看也决不会达到功利的目的。毁坏了信誉,也就毁灭了功利。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能够使每一行为主体做到面对市场而不媚俗,面对功利而不为物欲所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唤起自我的良知和诚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要求。

  三是诚信与权利。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有赖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而行为的理性化必然要求行为者权利行使的合理化。每个行为者都有追求事业成功的权利,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离开义务的权利或离开权利的义务,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权利与义务,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背离:要权利而不顾义务。这样施行的结果,必然带来的是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无序与失范。既然权利的行使和权益的实现不能无视责任或义务,事实上就突出了诚信。诚信就是一种责任承诺,它规定和明确了发生信用关系的双方对各自权利的诉求,都必须在互相履行责任承诺的前提下来完成。也就是说,权利和权益的追求不是任意的,而是包含责任于自身的。当然,责任承诺不是简单的伦理要求,而是要通过诉诸社会法治规定、契约合同、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来予以确认和担保,并通过相应手段来加以监督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责任和诚信真正落到实处。

  (丰子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章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