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群防群治

营口:“诚信林”下说诚信

2012-03-21 02:38: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辽宁营口大石桥农民张凤毕,为偿还儿子交通肇事欠下的巨额外债,卖掉房子,倾家荡产,带领全家人上山开荒种树还债,临死时,他留下了三个遗愿: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16年过去了,大儿子张福正、二儿子张福帅、小女儿张雪牢记父亲嘱托,低调做人,躬身还债,赢得“诚信一家人”的美誉。

    光明日报去年7月15日以来,连续报道了张凤毕一家的诚信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媒体分别转载,大批记者到大石桥采访,鲅鱼圈海关、营口市城建局共同出资9万多元,建设了硬汉张凤毕纪念馆。

    近期,光明日报社、辽宁省文明办和中共营口市委共同主办了“诚信林下说诚信”论坛,借此弘扬诚信精神。

    以下是这次论坛的部分发言摘要——

张福正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父亲的墓碑。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盖成立

    辽宁诚信建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涵,诚信越来越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张凤毕和家人在十几年对诚信的坚守中,虽然饱尝艰辛,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诚信的真谛。“诚信林”是张家人和营口市民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培育的诚信绿荫,是全省诚信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一典型事例启示我们:

    第一,诚实守信是人民群众的祈盼,是当今社会道德的主流。“诚信林”作为营口市乃至全省诚信建设的一面旗帜,历经十几年不衰,在岁月的打磨中越发显现了历久弥新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呼唤诚信、渴望诚信的社会心态产生了强烈共鸣。“诚信林”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诚信力量。

    相关新闻:

    辽宁营口农民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的故事:心中,一片“诚信林”

    《心中,一片“诚信林”》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电视专题片: 阳光洒满“诚信林”

    第二,党委和政府要科学谋划、积极引领、有所作为。弘扬诚信精神,单靠群众的自觉行动、自发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营口市委、市政府对“诚信林”这一重大典型给予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使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弘扬培育诚信精神,要动真情、办实事。宣传张凤毕一家的诚信事迹,营口市没有简单地将注意力放在报纸有名、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告有彩上,而是更多地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用他们的事迹感染带动更多人践行诚信精神。让群众看到诚信不白讲、好人不白当,才能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第四,树立宣传诚信典型,要镜头不变,一抓到底。不能让先进典型成为“流星”,重过程不重结果。营口市十几年如一日,紧紧抓住“诚信林”这一故事不放,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完善实践载体,使得这一典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营口市委书记 魏小鹏

    诚信是营口最亮丽的名片

    光明日报不仅在全国率先把营口“诚信林”叫响,而且还深入基层,在“诚信林”下发起这次关于诚信的讨论,既体现了光明日报的“走转改”实践,也体现出光明日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当年看到数千人上山种树,张凤毕神采奕奕。

当年看到数千人上山种树,张凤毕神采奕奕。 李福、杨成光摄

    诚信,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真文章,更是一篇深文章。它既打动我们心灵,又触动社会核心价值,更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一个被“诚信林”故事深深感动的营口人,我认为——

    首先,诚信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它是有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农民张凤毕一家两代人诚信还债的感人故事,不仅体现了一个家庭的诚信,更体现了一个社会对诚信的认同。可以说,“诚信林”是广大群众共同认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道德景观。

    其次,诚信得益于及时的引领和弘扬,成就于不断的积累和培育,它是有影响力的精神成果。一个城市的“人们”,是城市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诚信林”的报道,让营口多了一块“金字招牌”,诚信作为营口的一个品牌,正不断地提升着城市的美誉度。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诚信”这块金字招牌,一定会让营口的价值不断提升。

    第三,诚信是发自内心的道德,作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是有驱动力的精神引擎。营口从过去到今天都是诚信驱动力的受益者。1861年以后,营口作为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曾经非常繁华,成为连接关内外的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无论是当年汇聚物流的仓储业“大屋子”,还是在营口兴起的“过炉银”制度,都离不开信用担保。可以说,“诚信”这种文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营口近代的繁荣。

    我相信,诚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还会在营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 曲建武

    诚信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常说,人活着要有尊严、有骨气,这尊严和骨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讲诚信。营口诚信硬汉张凤毕以自己崇高的人格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物质的东西是有价的,也是可以腐朽的,但是精神是无价的、永存的。诚信是人的精神世界中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在看张家果园硕果结满枝头。

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在看张家果园硕果结满枝头。 毕玉才摄

    社会若缺失了诚信,必然会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之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的讨论,还有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欠贷款、求职信息虚假等不讲诚信的行为,都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站在“诚信林”下,深感高等教育的责任重大。大学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把培养一代又一代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实守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大学生当成大学一项光荣的使命。“诚信林”是辽宁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地,为辽宁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诚信林”的育人作用,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让大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洪向华

    践行诚信观没有旁观者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在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的故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康福洲、李福、杨成光三个人的工作根本就不搭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与农民张凤毕成了知心朋友。毫无疑问是因为张凤毕的诚实守信感召了这些人,带动着他们去做更多守信的事情,以回馈于社会。

    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蕴藏着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提供了舞台。只有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要求的时候,才能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的生动局面。

    农民张凤毕一家也许并没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但是他们坚信“做人,得讲信用。宁可自家人受苦,也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吃苦,良心才能安”;他们坚信“父债子须还,子债父得还”的做人基本道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诚信之歌。他们承诺、践诺的事迹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诚信建设中来。

    张凤毕一家践行诚信观的事迹启迪我们:践行诚信观没有旁观者,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经济生活中,个人要诚实劳动、守法经营,不做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制假售假等坑害消费者的事;在政治生活中,个人要不讲假话、空话、套话,各级党员干部要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在企业和交易中的法人、自然人在市场行为中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诚信原则、公正原则,真正做到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公平买卖、童叟无欺,用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党员干部要在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诚信观,就会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赵周贤

    把诚信变成全社会的道德追求

    “诚信林”是营口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张凤毕一家的诚信善举,与坚守在边远艰苦地区的官兵一样,虽没有那些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者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同样可敬。他们的坚守需要更大的勇气。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营口“诚信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对中华民族诚信美德的坚守,也是对现代社会契约文明的遵守,更是自强自立自尊的负责精神的体现。

    看似平凡的诚信,其实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根基,是承载和滋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沃土。对公民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立足法治社会的重要条件;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和社会风貌的体现;就国家而言,诚信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核心要素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总结营口培育“诚信林”的成功经验,对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张凤毕的诚信善举演变为很多人参与的集体行动,这需要三个要素:个体信念、群体社会风尚和组织的积极作为。

    张家人所坚持的“欠债还钱”这个平实而朴素的信念,是中华民族诚实守信优秀道德传统和现代契约精神的结合。在一个地方,自尊自立自强的人越多,陌生人之间信任度就越高,社会诚信水平就越高,社会就越文明,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诚信林”是营口的一张城市名片,是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伦理资源和精神资本,也是营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现。

    众人的帮助支持,是“诚信林”成长的重要养料。在营口大石桥,有无数双善良的眼睛在关注着张家,有无数双温暖的手在支援着张家。这不仅对处于困境的张凤毕家是极大的鼓舞,而且是形成诚信社会风尚的重要因素。他们的行为,标示着营口人的精神境界。

    组织的积极作为,创建了促进诚信的良性机制。辽宁省委宣传部、营口市委、市精神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把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善心诚意转变为德行义举,对弘扬诚信美德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共同营造诚信的绿荫

    民革辽宁省直机关工委副主委 谷守满

    回首“诚信林”建设的十年风雨历程,“诚信林”将民革组织和营口市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得知张凤毕为赔偿儿子开车肇事造成巨大损失,带领全家上山开荒种树,到民革省委领导与民革工委党员带着捐助的资金、化肥、种子到张家慰问;从“诚信林”每株授粉的小树苗,到张家猪圈的两头大种猪;从和营口市委宣传部共同倡议“共筑爱心屋”,到打出第一眼水井;从民革党员先后捐赠20余万元钱和物,到围绕“诚信林”未来发展、诚信建设问题的研讨。我们付出了我们的爱心,我们奉献了我们的真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将继续和营口市委合作,把诚信建设作为民革省委各级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不断研究和拓展“诚信林”的扶持内容,不断丰富“诚信林”的规划,不断扩大“诚信林”的社会影响,为打造诚信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建设“诚信大石桥”

    大石桥市委书记 王延东

    张凤毕一家两代人坚持16年讲诚信的事迹通过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各地很多人慕名来到张凤毕老人墓前献花,缅怀这位道德典范。“诚信林”是张凤毕一家人讲诚信事迹的缩影,如今已成为我们大石桥市乃至营口地区讲诚信的品牌,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既为我市产生这样一个典型而感到骄傲,也被张凤毕一家人讲诚信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

    张凤毕一家两代人坚持16年讲诚信举家还债的感人事迹之所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不仅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张家两代人讲诚信的认同,更体现了现实社会绝大多数人对诚信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50强,要全面推进经济爆发式发展,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率先崛起,倡导“诚信”价值取向,建设“诚信大石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执法机关、企业以及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作为党委和政府,我们要成为诚信的主导和表率,以自身的诚信来引领整个社会的诚实守信。让我们的企业,牢记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在经济活动中切实坚持诚实守信原则;让我们的商家,坚守诚信底线,以货真价实和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让我们的市民,人人倡导诚实自律之风,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诚信,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诚信成为助推大石桥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软实力、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诚信林”的诚信品牌作用,围绕“诚信林”,开发迷镇山,建设诚信公园,让诚信成为我市的城市品牌。

    用诚信把好“经济大门”

    鲅鱼圈海关关长 宋一兵

    参观了“诚信林”,很受感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宣传培育诚信体系,更能让人接受信服。诚信不仅仅是伦理和道德的概念,更是成本和资源,因为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中枢神经,诚信是市场秩序的基石。

    最近,海关系统提出了“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的海关核心价值观,把“增信”列入其中,就是要用诚信把好祖国的“经济大门”。我们鲅鱼圈海关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就是因为讲道德守诚信。

    “魅力海关”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讲诚信,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所以,我们把“诚信林”作为海关道德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关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有一个好父亲

    张凤毕大儿子 张福正

    16年风风雨雨,16年坎坎坷坷。我感谢,我有一个好父亲,我有一个好媳妇。

    当年因为我交通肇事,才导致父亲举债上山。尽管对父亲全额赔偿的决定,众人说法不一,但我们一直从心里感激父亲,赞同父亲的决定。虽然这个决定让我们全家吃尽了苦头,但是却成全了我们家诚信的美名,也让我遇到了一位好姑娘。她明知道我进过监狱服过刑,明知道我们家一贫如洗,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我,同我一起面对困难,共同见证“诚信林”的成长。

    就在张家人举步维艰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让我们体验到了党的温暖,人民政府的关爱。我知道: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社会,所以才过上了好日子。

    立志要做“诚二代”

    张凤毕小女儿 张 雪

    山上的日子,虽改变了父母的容颜,但没有改变我们对父母的敬爱之心;虽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并没有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为,在诚信的路上,我们一直都不孤单。

    因为诚信,母亲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心甘情愿地和父亲一起住在乡下,吃苦受累了一辈子;因为诚信,嫂子于金娥冲破世俗偏见,嫁给了刑满释放后一贫如洗的哥哥,至今仍为还债辛勤劳作在迷镇山上;因为诚信,辽宁省文明办把“辽宁省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送给了我;因为诚信,光明日报领导和专家学者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座小城,把“诚信一家人”的牌匾挂在了我家门前。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激励,一种监督。

    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但他传给我们的诚信家风让我们终身受用不尽。我们张家的孩子立志要做“诚二代”,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守住心中这片“诚信林”。

[责任编辑: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