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辣”梅
从宣讲团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上了“林志梅式”的印迹
2012年1月5日,南京市2009—2011年度“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
“‘争创活动’能走到如此辉煌的地步,离不开林志梅的坚持推动与不懈努力!”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葛晓燕说。
这一刻,林志梅静静地坐在会场一角,体味着被肯定的喜悦和自豪。
南京市“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开始于2003年。当时还是副处长的林志梅,承担起了起草《活动意见》的任务。“由于这个活动在国内是首创,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摹本,加上检察机关该进行专业化预防还是社会化预防的论争,使这项活动从起步开始就很艰难。”林志梅说。
虽然“心里没数”,但林志梅的性格决定了,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好。她用情用心,点滴做起。到2005年第一个三年结束时,“争创”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不仅参与“争创”的单位逐年增多,而且参与单位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也就在这一年,林志梅升任预防处处长。
如今,参与“争创”活动的单位已经达到了1200余家,几乎涵盖了南京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它开创了大都市预防工作的新模式。”上级部门一位领导脱口说出了这句话。
南京检察机关紧跟着推出“一年百家宣讲”,也是大手笔。
2008年4月26日,京沪高速铁路控制性工程、总投资38.6亿元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工地,6名检察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预防知识宣讲,带队的就是林志梅。
这是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的第一场宣讲活动,也拉开了南京检察机关这一年在百家单位开展宣讲活动的序幕。当年,该市100个建筑工地的员工首先接受了这一特殊的“心灵洗礼”。
2008年,南京市检察院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和“法制教育”两个宣讲团,这是预防工作的另一项重大首创。宣讲团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上了“林志梅式”的印迹,那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强声势、讲实效。
“我们要求宣讲时要声情并茂,选材要新颖、有教育意义,讲稿要有感染力。否则,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东西,拿出来宣讲还有什么意义?”林志梅说。
迄今,宣讲团已经开展了300多场宣讲,听众逾4万人。
如果说争创和宣讲活动打出了职务犯罪预防的南京品牌,那么,依托专家智库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则为职务犯罪预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006年5月,在林志梅的推动下,南京市白下区检察院与金陵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金陵预防职务犯罪研究所。随后,南京市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指导中心、南京市栖霞区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会相继成立。“目前,这三个研究机构有专家学者近百人,涵盖了10多个学科、20多个领域。”林志梅说。
依托专家库和检察机关自身的研究,南京预防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有新举措推出来。
“针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我们召集了上述三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商讨预防对策。”林志梅说。专家们建议从产生医疗腐败的关键点——“药品回扣”入手,实行医药分离,探索医院药房管理新模式。于是,“药房托管”这一全新概念在南京出现。
这一措施也给病人带来了实惠。根据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据,2007年从处方上让利给患者的好处就达6500万元。
“这些创新举措的推行,标志着南京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已经纳入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反腐败斗争整体格局中,彻底改变了过去只靠检察机关单打独斗的预防局面,走上各部门甚至全社会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南京大学犯罪控制与预防研究所所长狄小华这样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