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培育公共精神
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社区的“社会性”日益凸显。然而,网络社区人际关系松散、群体流动频繁、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使得有关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培养高素质网民,规范网络社区,增强公共空间归属感也成为虚拟社会管理的一大课题。
中国宁波网一直思考并致力于在网络社区中引导和培育公共精神,促使网民形成建设“公共家园”的自觉意识,其中,天一论坛就承担了这样的重要任务。自2001 年成立以来,天一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论坛、博客、频道、社交网络等为一体的网络社区,在广大网民中有着权威的品牌形象。
培育网络社区公共精神,首先要有一个让网民“问事”和“议事”的平台。天一论坛重点版块“宁波热点· 民声”日均发帖近千条,由于其帖文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宁波城乡建设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是宁波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天一论坛管理员对每天的网络舆论进行研判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引导。随着宁波市级政府部门的网上发言人入驻民声板块,天一论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日益提升,有效地增强了网民对这个虚拟社区的归属感,网民们乐于通过这个平台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言献策。
规范网络社区,建设网络文化,需要热心网民的积极参与。只有让网民切实认识到城市是自己的,才会真正地去热爱它,真心为它建言献策,这样的网络社会公民精神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培育和建立起来。为此,天一论坛形成了“以专业网管为核心、以评论引导队伍为主力、以社会志愿者为延伸”的网络管理队伍体系。其中,网评员队伍组建于2005 年5 月,目前比较固定的网评员有20 多人,多数为宁波本地人,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国及宁波本地发生的热点事件迅速反应,展开评述,引导网上舆论。
手机传递民意新通道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发挥出独特作用,通过开展舆论监督、疏导公众情绪,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功能逐渐媒体化,手机成为传递信息的新媒介,中国宁波网于2005 年推出的《宁波手机报》以出色的互动性和原创性,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逐渐成为传递民意的新渠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社会管理中来。
《宁波手机报》通过打造互动平台,一方面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个寻求帮助、表达想法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了搜集民意、倾听民声的渠道。2010 年初,《宁波手机报》推出以招工求职、法律、心理咨询、情感交流为主体的“互动社区”栏目,手机报用户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手机报编辑,编辑将短信归纳整理,交由智囊团解答后,在第三方平台上以短信形式回复给读者,解决了读者切身需求。
“互动社区”栏目突破了传统的单线互动模式,为手机问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 年5 月初,《宁波手机报》全面改版过后,推出“网络问政”栏目,读者经手机短信发送的曝料或投诉被转至中国宁波网“对话· 网上发布厅”。市政府34 个部门直接为读者受理并回复,许多读者得到了相关部门满意的答复。通过这个栏目,市民也从多方面获取了政策信息,反响热烈。
手机可发挥的功能不止于此。2011 年,为积极响应宁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活动,《宁波手机报》适时推出“手机直拍脏乱差”大型互动栏目,利用手机报广大的用户群,使手机直拍功能在这次主题宣传中发挥出了巨大能量。市民用手机“晒”出典型“脏乱差”死角210 余个,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积极整改,有一大半已旧貌换新颜,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服务效果。手机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潜力巨大,如果用得好,不但可以提升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对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日常运作中,中国宁波网的各个栏目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而努力。如何搭建政府网络社会管理创新平台,架起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连心桥”,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中国宁波网初步形成了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宁波样本,对地方网络媒体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车永波、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