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早期发展和教育,不惜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虎妈”“鹰爸”的出现,使儿童早期发展教育成为社会热点,这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们对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及教育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快速发展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行业存在比较混乱的现状,尤其在师资、内容、质量和收费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我们呼吁明确一个国家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资源,给家长们科学的育儿指导,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全国妇联提交今年两会的一份提案如此表示。
幼儿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
0~3岁是儿童个性形成、智力发展、开发身心潜能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儿童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到未来劳动者的群体素质和劳动效率、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出生时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50亿个突触,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20倍,3岁时大脑的大小即达成人的80%。这段时间,大脑对于某种类型的学习特别有效,对于人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杨佳在一份关注0~3岁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提案里认真写到。
在我国,由于绝大多数父母只能要一个孩子,他们不能够依靠自身多产的育儿经验教育孩子。“与学校教育相对普及和完善的状况相比,科学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普及系统及社会服务福利机构尚未建立。”杨佳说。
0~3岁儿童早期发展市场监管缺位
“社会上的私营教育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才心切的特点,设计各种儿童早期教育的培训班,媒体上传播的东西也特别商业化,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年轻的父母。”全国政协委员尚绍华说。
“由于没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社会机构蜂拥而至,这些民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需要,但也使中国0~3岁的早期发展教育带着浓郁的商业特色。”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告诉记者。
全国妇联儿童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各个儿童早期发展教育机构提供的早教服务价格混乱而离谱。其次是资质难以保证。“以北京市为例,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民营机构有六成仅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在工商和教育部门同时注册的机构仅占机构总数的15.2%,在接受调查的民营机构中,有45.5%的机构没有获得过任何相关资格认证。”邓丽举例说。
“更要紧的是,一些早期教育服务机构质量难以保证,除少数发展较为成熟的机构外,大多数机构都在照搬套用国外流行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伪科学的理念,而没有结合我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进行研究,直接影响了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邓丽忧心地说,“我们不能拿我们的孩子当试验品。”
“早期教育专业性强,涉及脑科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杨佳说,但由于目前早教机构大多数从业者不完全具备专业知识,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这将贻误孩子的最佳发展时机。
完善儿童早期发展国家机制
“这种乱象和国家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指导有关。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儿童早期发展与养育中心,对父母的养育过程提供科学的支持与指导。”尚绍华建议说。
“0~3岁儿童发展涉及社会多个部门,比如养育、卫生保健、教育、家庭社区支持服务等方面,应与家庭、社区、卫生、教育等机构共同合作。”邓丽说。
但她同时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国家的状况是,政府的教育、卫生、计生以及妇联等群众团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但是却没有明确主管部门和建立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缺乏统筹协调和有效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推进。
全国妇联建议,国务院应协调落实儿童早期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儿童早期发展的国家机制和跨部门合作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完善立法、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科学研究、出台0~3岁儿童托管的管理规定、建立监察督导制度,将其纳入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统筹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记者 宋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