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贵阳

贵阳新型社区——服务从“衙门”到“家门”

2012-03-13 10:50: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背景】 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试水”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构建以新型社区党委为领导、辖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功能,更加便民利民。

    【本期嘉宾】

    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 俊

    贵阳市小河区清浦社区党委书记 彭 薏

    贵阳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居民 刘明先

    问:撤销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建立新型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撤一建”有何区别?

    刘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街道办的党员干部有点不务“正业”,不以服务百姓为主,专门跑经济、抓税收,有事交给居委会,街道办成了“二传手”,居委会成了“准政府”。贵阳通过调研和试点,决定精简城市基层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建立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撤一建”有本质区别,原先是“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现将街道办和居委会两个管理层级精简为一个,变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

    问:新型社区的党组织体系怎样构建?

    刘俊:撤销街道办后,新型社区管理服务范围的划分是以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兼顾人口数量、治安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因素,一个社区内设置多个居委会,专注于服务百姓,不承担经济职能,居委会完全回归自治。按照区域化党建要求,建立“大党委”,党组织工作体系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

    问:改革后的新型社区,党建工作有什么优势?

    刘俊:一是将社区服务中心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人员纳入正式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服务阵地纳入城市规划,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了“三有一化”;二是扩大了基层民主,新型社区的党委书记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必须公推直选,通过社区党员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党员和群众票选“当家人”,既体现民主,又配强领导班子。同时,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实行以“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成效接受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三会一评”制,居民从“被动式”管理向“参与式”服务转变,从而使城市基层民主“看得见”、“摸得着”。

    问:有了新机制,有了硬保障,新型社区的党员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

    刘俊:新型社区最大的公务就是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载体来服务百姓。市里开展“服务基层先锋行”活动,全市30万党团员到社区(村)报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根据自身的特长领岗位,开展义务治安巡逻、义务社区保洁等活动,目前服务社区居民8.3万人次;同时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活动,社区党委成员带头,组织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适时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活动,目前社区登记志愿者总数已超过1万人,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9500余人次。

    问:新型社区的服务有何特点,群众满意吗?

    彭薏:我们社区通过整合一站式服务大厅和辖区医疗、教育、商贸等各类社会资源,构建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现在,全市每个社区都和我们社区一样,建起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服务大厅,推行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服务方式也丰富多样,有预约服务、应急服务等,还有“下评上”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

    刘明先:以前要办个什么证,从居委会到街道办,再到区直部门,来回要跑好多趟,才能办完。现在街道办改为社区服务中心后,对居民的服务从“衙门”变成了“家门”,只需到服务大厅,很快就能办成,真是太方便了。大家都说,现在去社区办事省心又给力。

    刘俊:市委组织部在试点社区对改革进行问卷调查时,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968份,对“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情况”、“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社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民意调查,95%以上的群众都非常满意。(记者 汪志球)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