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服务。河南省三门峡市结合实际,注重整合基层行政资源,统筹城乡管理,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信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县到村,层层打造公共便民服务基层平台
“我家危房改造申请政府补贴这样的大事,以前托关系找熟人都办不成,如今干部去跑腿,我们不用出村就给办妥了。”提起村里的民事村办服务室,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南昌村贫困村民张书德赞不绝口。
渑池县在探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新机制过程中,针对目前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群众办事难、信息咨询难等问题,在天池镇各村试点设立了民事村办服务室,向群众提供证照代办、咨询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
半月谈记者在天池镇南昌村了解到,半年时间里,该村共为群众办理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和计划生育奖励证明、新生儿入户、身份证、林权证、家电下乡补助申领等事项30多项,达80多人次;帮助群众进行宅基地调整、新农保等政策咨询,达50多人次。
在天池镇张吕村,村干部张东飞告诉半月谈记者,干部对县乡各部门的情况比普通群众熟,知道事情该咋办,群众跑几趟办不成的事,干部一次就能办成。给群众办事,虽然比以前更辛苦了,但是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却大大提高了。
渑池县把民事村办的服务范围扩大到6大项30多个小项,“民事村办服务室”工作人员由村干部轮流值班,保证每天都有一两名村干部为群众服务,做到“村干部权限范围内的立即办,涉及上级部门的帮助办、代替办、主动办”。
渑池县通过制定实施细则,严格办事程序,明确工作责任,如今已基本形成“证照村里办、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使村民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网格化管理,清除城市社会管理盲区
随着城镇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以往按工作单位管人的模式早已失灵。而传统的社区管理非常薄弱,上万人口的基层社区一般只有三四名工作人员,多数社区都是由一些老大妈在支撑。
三门峡市探索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按照社区规模1000户~3000户建立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居民小组100户~300户建立网格流动管理服务站,建立起社区居委会与楼院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三方联动机制,统筹协调社区管理,形成了每个居民小区都有网格管理服务机构,并且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人员报酬、社区服务设施及社区信息化建设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使这些机构真正承担起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能。
在湖滨区宏远社区的海洋新天地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中心同时也是社区网格流动服务站。网格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居民信息,其次是开展便民服务。
工作人员白月仙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在这个小区入住已有三年多时间了,由于供暖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多住户拖着不缴纳物业费,影响了小区的稳定。现在服务站作为政府的分支机构,层层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使小区居民问题能尽快得以解决。
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
结合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门峡市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着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先后建成了城市引水、集中供暖等60余项民生工程,仅城市引水工程就彻底解决了53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全市确定的213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项目就达99个,占项目总数的46%。
三门峡市不断推动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在2010年建成5070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加强31个保障类住房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780套;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仅2010年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低保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等9.6亿元,惠及20余万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11万人,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三门峡市还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出体系,完善户籍、住房、社保、就业、教育等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化,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和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已有4个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记者 郭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