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紧紧抓住宜昌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按照构建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一本三化”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的要求,探索建立了“一对接、两跟进”的社区警务新机制。
机制对接产生社区警力倍增效应
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宜昌市公安局将城区121个社区按大小分别划分网格,共计11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管理员,综合履行“信息采集、矛盾排查、治安防范、综合治理、服务群众”等职责。
借助网格管理员,社区民警管理半径大大缩小,管理力量多倍增加。同时,以社区民警为龙头,以网格管理员或流动人口协管员为骨干,组织全市专职安保巡逻队员2037人、治安积极分子1.26万人、楼栋信息员1.7万人开展治安防范,实现了群防群治力量的“N倍”增长。
社区民警与网格管理员 “每日碰头、每周例会”的勤务模式,建立了网格管理员采集基础信息,社区民警比对核查签收的“两实”信息常态维护机制,实现了社区民警与网格管理员工作的无缝对接。
网格管理员采录信息、社区民警审核信息、警综平台与政府平台实时交换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公安机关共享政府相关部门的基础信息,达到了对 “人、房、物、事、场所”等基础工作的动态管理。
此外,宜昌市公安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从领导、警力、经费、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管理跟进实现社区警务长效规范
社区民警对网格管理员上传的信息当天完成网上审核签收,签入警综平台,并通过公安机关有关信息库比对核查。信息错误网上退回,由网格管理员重新采录;负案在逃人员,及时布控抓捕;有违法犯罪前科的,列为重点管理。对网格管理员入户走访不开门、不配合的,基本情况不明或提供假身份的,由社区民警实地核查其真实身份、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等相关信息。2011年9月以来,共对1850名身份证号不全、412名基本信息与公安人口信息不符的人员、229名不开门或不配合的人员再次上门入户核查,共比对核查可疑人员169名。
宜昌警方建立了全市标准统一的地址信息库,规范了网格管理员的工作流程,坚持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共同审核,保证了市电子政务平台、公安警综平台地址与实际地址的准确一致。
依托“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宜昌警方建立了社区警务室与社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做到警民联调进社区,矛盾纠纷发生在哪个领域,相应职能部门即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参与矛盾化解调处。工作中,社区民警带领网格管理员“日排查,周督办,月结清”,及时调解一般矛盾纠纷;对社区无力化解的矛盾纠纷录入 “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系统”,系统自动分流到区直、市直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办理。
服务跟进和谐社区警民关系利用政府平台和公安专网,警方将流动人口居住证、出入境首次预申请和港澳二次签注、印章刻字业和旅馆业办证、技术防范资质审查,以及出生、死亡登记注销等业务全部延伸到社区,实行网上受理审核,社区发证,让广大居民在社区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民服务。
民警定期通报辖区治安情况,指导网格管理员开展入户安全教育。同时,警方在市局110指挥中心建立了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及时将不同时间段高发案件的发案规律、特点、防范技巧发送至广大市民,提醒防范。2011年以来,宜昌市公安局共在社区和单位、学校开展安全防范培训活动789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市公安局还会每年拿出10万余元的资金,主动为困难群众、下岗职工等上门安装简易有效的防盗器。
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治安警情研判机制的建立,加强了社区防控工作。例如,针对夜间发生在自助银行的案件增多的情况,依托保安公司成立了自助银行、柜员机夜间巡防大队,对城区自助银行、柜员机实行联网联控,协助做好街面夜间巡逻防控。
“网上警务室”作为社区民警服务的窗口,实现了警民交流互动经常化。城区已建网上警务室、微博、QQ群45个,浏览点击量达12.7万余人次。除此之外,为深化“三访三评”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社区民警每月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辖区满意度测评会,每年派出所领导向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民警向所在社区述职述廉。截至目前,已召开警民恳谈会1651场次、满意度测评会523场次,社区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共征求各类意见和建议328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6800余人次。(郅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