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3月2日电(朱国贤 贺占军)“十二五”开局之年,选择走“蓄势”之路的新疆,在稳步跨越中求“进”求“变”:经济发展创出“六个新高”;80项重大民生工程写满幸福味道;“效政”风暴的席卷、“新疆精神”的提炼、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全面展开,全面提升了发展内力;“生态立区”理念的确立,则让后发赶超的脚步科学而稳健。
涌动着共促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热潮的大美新疆,已在幸福中扬帆起航,正在跨越中迎风赶超……
“蓄势”之年创出“六个新高” 民生大餐写满幸福味道
“今年,新疆要做到蓄势待发,起好步、开好头至关重要。”2011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年工作如此定调。
事实证明,一年来,走“蓄势”之路的新疆,在稳步跨越中实现了“快进”和“大变”,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民生支出、民生类工程投资及第三产业增速“六个新高”。
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6575亿元,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
根据历年数据分析,新疆GDP从1998年的1000亿元升至2000亿元用了6年时间,2004年后每两年增长千亿元,而去年GDP则从5400亿元一举跃升至6575亿元,实现一年增长千亿元的历史突破。
2011年,农牧业大区新疆的农牧民笑脸也多了。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连续两年快于新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并位居西北五省区之首。
长期以来,新疆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工业,当地干部笑称,油气企业咳嗽一声,新疆工业就要抖一抖。如今,这种情况已开始改观。去年,新疆非石油工业、地方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8%和2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2011年,新疆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4%,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天然气利民、就业再就业等22类80项重点民生工程在年底顺利交卷,让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痛痛快快地享受到了民生大餐的幸福味道。
“想不到,我还会有体面的工作。”在乌鲁木齐市二道桥一家社区做保安的买买提至今还觉得是场梦。2011年6月,18岁的买买提在内地流浪了2个月后,被警方解救回疆。
为了让流浪未成年人“有家可回、有学可上、有事可做、有医可就”,2011年新疆决定接回在内地省区流浪的新疆籍未成年人,当年共有1332名未成年人得到解救。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是新疆民生建设的难点。2011年3月,新疆启动“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工程,按照计划,2年内新疆将利用援疆省市资源和条件,分两批选派全区2.2万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锻炼。
2011年也是新一轮援疆的真正开启之年。截至目前,各对口支援省市已组织实施了1627个援疆项目,投入援助资金153亿元,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其中80%的政府性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有效解决了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难题。
“效政”风暴催热“新疆效率” 科学跨越要金山也要青山
一年来,新疆开工建设的不少富民项目,从项目提议到开工仅用了20天左右。新疆民生改善正沿着一条“新疆效率”之路快速前进。不少媒体如此评述,由新疆党政高层强推的“新疆效率”,虽然让各级干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却是“蓄势”发展所必需,后发赶超所急需。
而早在2011年年初,新疆便公开对在基层及群众眼中“懒、散、庸、拖、贪”的部分厅局6个要害处室负责人,免除现职轮岗交流。此举意在惩戒“懒政”、鼓励“勤政”,为后发赶超锻炼一支纯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效政”风暴的席卷,催热了“新疆效率”,新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随之转变。对此深有感触的新疆尉犁县农民库尔班汗·巴克说:“以前是老百姓到政府那里反映问题,现在是干部到老百姓家里主动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2011年新疆还确立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意在激励各级干部群众主动作为、大胆作为。
新疆阿克陶县农村姑娘热汗古丽·依米尔就是“新疆精神”践行者之一。2007年,她勇敢地摒弃传统观念,前往浙江慈溪务工。“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个月我领到了700块钱的工资,我以前只见过最大面值10元的钱。”
在浙江务工5年间,她先后给家里寄了97000余元。去年3月,她还带了务工姐妹的工资22.5万元回到家乡,挨家挨户地发放到务工家长手里,让广大村民看到了外出务工的实惠。
虽然一年来的“利好”越来越多,但在风景优美的新疆,当地老百姓却变得越来越“挑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为此,新疆确立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和决心,并出台了严格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一切对新疆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破坏的项目,利润再大,我们都会坚决说不。”
受此影响,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铜矿变成了一个工业旅游景区;库尔勒市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建设,被誉为戈壁花园上的城市,许多人到此流连忘返;“油城”克拉玛依成为戈壁上的绿色之城,人们愿留在那儿养老。
风寒冰冷问需于民 沸腾大地再次起航
3月的边陲大地,依旧风寒冰冷。
但边陲大地却早已沸腾。春节刚过,自治区党委立即召开收心会,并决定从2月1日起,用3周时间分别开展“项目促进周”“民生促进周”和“现代文化促进周”活动,引导各级干部高效行政,高起点谋划布局全年工作。
新型工业化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项目促进周”上,自治区党政部门与新疆庆华集团、三一西北重工集团等工业项目负责人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在“民生促进周”,自治区负责同志带队深入全疆各地,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走访、现场查看等方法,了解民生建设成效,倾听群众意见呼声,为今年继续实施“民生建设年”提供依据。
当问及去年各项补贴时,聚集到尉犁县塔里木乡农民贾帕尔·肉孜家里的村民们一言一语数个不停:临时价格补贴、“四老”人员补贴、老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滴灌补贴,还有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孩子上学的住宿、伙食费也全免了。
而在“现代文化促进周”,新疆开展的“新疆三史”教育、草根人物奋斗演说等现代文化引领活动,则为干部群众提供了榜样,并强化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思想。
在新疆不少干部看来,“三个促进周”行动之迅速、内容之深入、进展之高效,足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力求加快新疆后发赶超的决心和效率。
根据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战略目标的需要,今年新疆确定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的发展基调,并计划实施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惠民政策不变、支持力度增强,突出体现普惠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
沸腾的边陲大地,在后发赶超的风浪中正傲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