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江西

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人群 江西省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纪实

2012-02-28 15:11:5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网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的寂寞逃不过你的眼睛……”这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并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回忆。

    在江西,也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就是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重点青少年等人群。针对这几类重点人群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江西各地各部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特殊的政策,采取超常的办法,齐抓共管,想方设法把“特殊的爱”送给这批“特殊的人群”。

    安置帮教“江西模式”创六项全国第一

    重新犯罪率仅1.61%

    2009年6月1日,赣州监狱129名服刑人员刑满出狱。

    交接过程中,除监狱民警、刑释人员和家属之外,比以往还多了一种身份人员,即个别县乡派出所、司法所干警或村委会干部。

    “数量虽少,但意义深远。”江西省规定,对极少数没有亲人、或无法通知到亲人的刑释人员,由派出所、司法所干警或村委会干部负责接回,确保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人员落地”。

    “过去,由于衔接机制不完善,部分刑释人员出监后就盲目流入社会、去向不明,成为社会管理的盲区,对社会治安构成潜在威胁。”江西省综治办主任张传发告诉法制网记者,为此,江西在全国首创刑释解教安置帮教数据库,对刑释人员实行全程动态跟踪,真正实现了监所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据了解,为从经费上保障人员“无缝对接”,江西自2010年8月开始,实行从监所每接回一名刑释解教人员,按照市内每人300元、省内每人500元、省外每人1000的标准,由财政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一下拿出这么多钱来投入安置帮教工作,确实需要有很大的魄力。”张传发告诉记者,“这在全国都开了先河。”

    记者了解到,开先河的还不止这些。包括这两项在内,江西在安置帮教工作中共创下了六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率先研发建设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第一个建立了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机制;第一个落实了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第一个落实了人员接送、半年生活困难补助和企业过渡安置补助经费;第一个出台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由村(居)委会干部陪同亲属接送的制度;第一个建立了监所、司法局与企业共建安置帮教基地机制。其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称为“江西模式”。

    “我们曾经是遗落在沙滩的海星,被一双温暖的手放回了大海,获得了重生,于是,我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拾星者’……”在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创办的致力于“两劳”回籍人员安置帮扶工作的网站——同盛安置帮扶网的首页,跳动着这么一行温馨的字符。

    网站的创办人周跃辉曾因故意伤害等罪行被处以20年重刑。出狱后,他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创办了同盛贸易有限公司。这个仅有95名员工的公司,已安置刑释解教人员80名,占职工总数的84%,成为远近闻名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

    如今,像同盛公司这样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已在江西遍地开花花……2011年,江西共建有安置帮教基地209个,基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2652名;帮助3613名刑释解教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为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活困难6080人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仅为1.61%。

    社区矫正起步晚但起点高

    单设机构一人一档

    丰城市孙渡街道20岁的孙小丰(化名)因盗窃罪被判处缓刑,正在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监外执行。去年的一天,当《法制日报》记者前往孙渡街道司法所采访时,正好碰到孙小丰从司法所接受谈话出来。

    “我在附近开了家理发店,司法所的人随时可以找到我。”孙小丰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最近我还找了女朋友,等缓刑到期,社区矫正结束,就准备结婚。”

    “小孙矫正期间表现不错,前几天主动还去敬老院义务打扫卫生。”司法所长一边做谈话记录台账一边说。据了解,和孙小丰一样,孙渡街道的10名社区矫正人员都会定期前往司法所接受谈话或参加义工劳动。

    “悬思—苦索—顿悟,我们谈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达到最后顿悟的境界。”丰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晓勇介绍,针对谈话中情绪低落的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总是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他们重塑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感悟人生中痛改前非。

    张传发告诉记者,和丰城一样,江西各地正积极探索运用“三步矫正法”破解青少年教育矫正难题,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抑制不良心理、消除心理障碍、重拾生活信心。

    “江西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晚,但起点高。”张传发介绍,目前,省、市、县(市区)司法局都单独设立了社区矫正处或科(股),建立了统一协调的组织与执行系统,同时实行社区服刑人员一人一档,人档齐全,有条件的地区还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信息库管理。

    此外,江西正探索依托电信通信网络和GPS手机定位系统,建立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定位查找、定时跟踪和信息发布。

    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江西省累计接受社区服刑人员12651名,累计解除矫正2470名,现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0181名,无一人重新犯罪。

    完善“武疯子”收治四大机制

    破解“无人管没钱管不愿管”难题

    南昌县精神病人唐某在家中用铁锹将其9岁女儿打死;

    樟树市精神病人熊某在其居住地,用菜刀、禾叉杀死1人,杀伤8人;

    一无名氏精神病人流浪至萍乡市安源大道花冲拗路段,突然发病,无故追打过往行人,打伤妇女和儿童各一名;……

    来自江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的这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精神病人由于受精神病性症支配,往往会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肇事肇祸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江西省精神病院主任医师、医务科科长周平良在接受法制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人通常被人们称为“武疯子”。

    2007年,江西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等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重点完善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收治、分类管控、经费保障、部门联动四大机制,彻底解决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无人管、没钱管、不愿管”的难题。

    江西省规定,对流落社会的精神病人,由公安部门送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接收和治疗;家庭无力管控的,由村(居)干部落实专人管控。而对多年来困扰这此项工作开展的经费“瓶颈”,该省规定,收治管控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负担,并设立经费专账,实行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从2007年开始,省、市财政每年按照6:4的比例拨付收治经费800万元,2009年,追加至每年1100万元,如收治经费超支,财政还可以追加。

    有了这一系列制度和充足的经费保障,曾经“无人管、不愿管”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在江西各地都能得到迅速制止。

    2010年4月14日早晨,上栗县石源小学校门口一疑似精神病男子手持两把菜刀,叫嚣要砍学生,并追赶过往行人。辖区派出所携带单警装备及盾牌全警出动,很快将其制服,避免了一起危害学生安全的恶性事件。当天,警方将这名男子送往精神病医院强制收治。

    三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成关注对象

    “青果援”结对帮扶2716人

    昌九高速公路上,一辆警车正在疾速行驶。坐在车里的邹新(11岁)、邹明(10岁,均为化名)兄弟俩脸上泛着红晕,好奇地望着车窗外,不时用小手擦着玻璃上的雾气。

    今年2月13日下午,豫章监狱民警带着4000元慰问金、新买的书包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驱车近4个小时,将邹氏兄弟送往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

    邹新、邹明的父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豫章监狱五监区服刑。改造期间,其妻子提出离婚,邹氏兄弟只能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随后又辍学在家。

    监狱民警获悉情况后,立即和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取得联系。如今,邹氏兄弟已重新背起书包,走向课堂。

    据悉,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已收养了来自江西、广东、重庆、内蒙古、贵州、陕西等地的各类儿童160人,其中服刑人员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子女就多达51人。

    “重点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江西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张鹤翔告诉法制网记者,江西把重点青少年群体分为三大类,即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流浪乞讨青少年。

    “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为例,我们采取分类帮扶的策略。”张鹤翔介绍,对服刑人员刑期段、未成年子女不知道父母服刑的,组织学校、家庭、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对未成年子女知道父母服刑的,组织村(社区)干部、学校老师、老党员开展“三帮一”对口服务管理,防止其自暴自弃、受社会歧视、受同学排挤或辍学。

    “再根据经济状况细分一下,”张鹤翔告诉记者,对家庭生活贫困的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符合低保条件、特困户救助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而对不符合条件的,采取“市财政拨一点、所在单位(乡镇)补一点、教育部门减免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的办法,保障其完成学业。

    据了解,仅在江西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发起的“青果援”活动中,就有2716名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成为集体结对帮扶的对象。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还听见,你的声音,轻轻萦绕着我的心……”如今,在赣鄱大地,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这首动人的旋律也在越来越多被人遗忘的角落唱响。

    法制网南昌2月27日电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