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武疯子”收治四大机制
破解“无人管没钱管不愿管”难题
南昌县精神病人唐某在家中用铁锹将其9岁女儿打死;
樟树市精神病人熊某在其居住地,用菜刀、禾叉杀死1人,杀伤8人;
一无名氏精神病人流浪至萍乡市安源大道花冲拗路段,突然发病,无故追打过往行人,打伤妇女和儿童各一名;……
来自江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的这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精神病人由于受精神病性症支配,往往会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肇事肇祸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江西省精神病院主任医师、医务科科长周平良在接受法制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人通常被人们称为“武疯子”。
2007年,江西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等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重点完善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收治、分类管控、经费保障、部门联动四大机制,彻底解决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无人管、没钱管、不愿管”的难题。
江西省规定,对流落社会的精神病人,由公安部门送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接收和治疗;家庭无力管控的,由村(居)干部落实专人管控。而对多年来困扰这此项工作开展的经费“瓶颈”,该省规定,收治管控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负担,并设立经费专账,实行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从2007年开始,省、市财政每年按照6:4的比例拨付收治经费800万元,2009年,追加至每年1100万元,如收治经费超支,财政还可以追加。
有了这一系列制度和充足的经费保障,曾经“无人管、不愿管”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在江西各地都能得到迅速制止。
2010年4月14日早晨,上栗县石源小学校门口一疑似精神病男子手持两把菜刀,叫嚣要砍学生,并追赶过往行人。辖区派出所携带单警装备及盾牌全警出动,很快将其制服,避免了一起危害学生安全的恶性事件。当天,警方将这名男子送往精神病医院强制收治。
三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成关注对象
“青果援”结对帮扶2716人
昌九高速公路上,一辆警车正在疾速行驶。坐在车里的邹新(11岁)、邹明(10岁,均为化名)兄弟俩脸上泛着红晕,好奇地望着车窗外,不时用小手擦着玻璃上的雾气。
今年2月13日下午,豫章监狱民警带着4000元慰问金、新买的书包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驱车近4个小时,将邹氏兄弟送往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
邹新、邹明的父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豫章监狱五监区服刑。改造期间,其妻子提出离婚,邹氏兄弟只能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随后又辍学在家。
监狱民警获悉情况后,立即和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取得联系。如今,邹氏兄弟已重新背起书包,走向课堂。
据悉,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已收养了来自江西、广东、重庆、内蒙古、贵州、陕西等地的各类儿童160人,其中服刑人员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子女就多达51人。
“重点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江西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张鹤翔告诉法制网记者,江西把重点青少年群体分为三大类,即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流浪乞讨青少年。
“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为例,我们采取分类帮扶的策略。”张鹤翔介绍,对服刑人员刑期段、未成年子女不知道父母服刑的,组织学校、家庭、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对未成年子女知道父母服刑的,组织村(社区)干部、学校老师、老党员开展“三帮一”对口服务管理,防止其自暴自弃、受社会歧视、受同学排挤或辍学。
“再根据经济状况细分一下,”张鹤翔告诉记者,对家庭生活贫困的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符合低保条件、特困户救助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而对不符合条件的,采取“市财政拨一点、所在单位(乡镇)补一点、教育部门减免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的办法,保障其完成学业。
据了解,仅在江西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发起的“青果援”活动中,就有2716名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成为集体结对帮扶的对象。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还听见,你的声音,轻轻萦绕着我的心……”如今,在赣鄱大地,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这首动人的旋律也在越来越多被人遗忘的角落唱响。
法制网南昌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