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的寂寞逃不过你的眼睛……”这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并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回忆。
在江西,也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就是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重点青少年等人群。针对这几类重点人群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江西各地各部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特殊的政策,采取超常的办法,齐抓共管,想方设法把“特殊的爱”送给这批“特殊的人群”。
安置帮教“江西模式”创六项全国第一
重新犯罪率仅1.61%
2009年6月1日,赣州监狱129名服刑人员刑满出狱。
交接过程中,除监狱民警、刑释人员和家属之外,比以往还多了一种身份人员,即个别县乡派出所、司法所干警或村委会干部。
“数量虽少,但意义深远。”江西省规定,对极少数没有亲人、或无法通知到亲人的刑释人员,由派出所、司法所干警或村委会干部负责接回,确保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人员落地”。
“过去,由于衔接机制不完善,部分刑释人员出监后就盲目流入社会、去向不明,成为社会管理的盲区,对社会治安构成潜在威胁。”江西省综治办主任张传发告诉法制网记者,为此,江西在全国首创刑释解教安置帮教数据库,对刑释人员实行全程动态跟踪,真正实现了监所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据了解,为从经费上保障人员“无缝对接”,江西自2010年8月开始,实行从监所每接回一名刑释解教人员,按照市内每人300元、省内每人500元、省外每人1000的标准,由财政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一下拿出这么多钱来投入安置帮教工作,确实需要有很大的魄力。”张传发告诉记者,“这在全国都开了先河。”
记者了解到,开先河的还不止这些。包括这两项在内,江西在安置帮教工作中共创下了六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率先研发建设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第一个建立了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机制;第一个落实了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第一个落实了人员接送、半年生活困难补助和企业过渡安置补助经费;第一个出台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由村(居)委会干部陪同亲属接送的制度;第一个建立了监所、司法局与企业共建安置帮教基地机制。其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称为“江西模式”。
“我们曾经是遗落在沙滩的海星,被一双温暖的手放回了大海,获得了重生,于是,我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拾星者’……”在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创办的致力于“两劳”回籍人员安置帮扶工作的网站——同盛安置帮扶网的首页,跳动着这么一行温馨的字符。
网站的创办人周跃辉曾因故意伤害等罪行被处以20年重刑。出狱后,他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创办了同盛贸易有限公司。这个仅有95名员工的公司,已安置刑释解教人员80名,占职工总数的84%,成为远近闻名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
如今,像同盛公司这样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已在江西遍地开花花……2011年,江西共建有安置帮教基地209个,基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2652名;帮助3613名刑释解教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为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活困难6080人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仅为1.61%。
社区矫正起步晚但起点高
单设机构一人一档
丰城市孙渡街道20岁的孙小丰(化名)因盗窃罪被判处缓刑,正在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监外执行。去年的一天,当《法制日报》记者前往孙渡街道司法所采访时,正好碰到孙小丰从司法所接受谈话出来。
“我在附近开了家理发店,司法所的人随时可以找到我。”孙小丰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最近我还找了女朋友,等缓刑到期,社区矫正结束,就准备结婚。”
“小孙矫正期间表现不错,前几天主动还去敬老院义务打扫卫生。”司法所长一边做谈话记录台账一边说。据了解,和孙小丰一样,孙渡街道的10名社区矫正人员都会定期前往司法所接受谈话或参加义工劳动。
“悬思—苦索—顿悟,我们谈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达到最后顿悟的境界。”丰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晓勇介绍,针对谈话中情绪低落的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总是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他们重塑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感悟人生中痛改前非。
张传发告诉记者,和丰城一样,江西各地正积极探索运用“三步矫正法”破解青少年教育矫正难题,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抑制不良心理、消除心理障碍、重拾生活信心。
“江西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晚,但起点高。”张传发介绍,目前,省、市、县(市区)司法局都单独设立了社区矫正处或科(股),建立了统一协调的组织与执行系统,同时实行社区服刑人员一人一档,人档齐全,有条件的地区还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信息库管理。
此外,江西正探索依托电信通信网络和GPS手机定位系统,建立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定位查找、定时跟踪和信息发布。
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江西省累计接受社区服刑人员12651名,累计解除矫正2470名,现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0181名,无一人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