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之城——我们依然在路上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于管理,怎么管?
让新郑人引以为傲的同乡白居易道出了其中的奥妙:谦逊。
社会管理更需要谦逊,谦逊于民,谦逊求法。
社会管理,最佳的管理就是做好服务。
打造一个服务性政府,让百姓自觉依法办事,自觉共创社会和谐,成为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
市长王广国深有感触地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暴露的问题,容易引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题,追本溯源,从源头上惠及于民,通过服务取信于民,社会管理就能抓到点子上,得到群众的赞扬。
在新郑市,老百姓和政法机关几乎天天打交道,但绝非发生了什么案情,蒙受了什么冤屈。而是他们有法律服务贴心到家的检察院和法院,更有一个“万能”的110电话,拨通110,不仅能报警,还能解决水、电、气、暖、应急抢险等一系列麻烦事。
警察作为政法机关和百姓密切接触的群体,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在新郑市,一直在探索110综合服务机制。
2011年,新郑把“民生110”指挥中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充分利用110报警服务台在全市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延伸成立为民服务中心。
“如果小区的下水管道漏水了、中学生的钥匙断在锁孔里了、路人走着迷路了……这些非警务信息大家都找110,且基本上了占了110接警80%以上,这也是我市探索成立“110”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占龙表示,110就是要“会诊”社会动态,延伸服务“触角”,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水、电、路、气、暖等涉及民生的急难险问题,帮助群众“解围”。
无所不管的110成了群众的贴心“保护神”,也成为社会管理难点的消化剂。“我们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反映的问题,力争将一切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因素消弭在萌芽状态。”110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截至目前,110服务中心回访满意率达到100%。
服务是社会管理的有效保证。
在新郑市当领导,必须坚持每月15日领导干部下访,做到矛盾早排查;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做到矛盾早化解;设立300多万元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救助专项基金,通过一次性救助、适度救助和个案救助等,化解疑难信访案件40多起,均实现了息诉息访。自2009年10月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针对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基层基础。通过城区24小时巡逻、重点部位重点巡防,使全市可防性案事件下降了40%。
变治安防范为社会防范,逐步走出一条村级公益事业“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新路子。
探索求真知,学习无止境。
谦逊是一种态度,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
行走在新郑的大街小巷,刹那间路畔回首老人的一个微笑,校车使过过往车辆自觉的避让,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谦逊的气质。
因为谦逊,新郑市主要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都不愿侃侃而谈,更喜欢倾听记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样的一句话,出自不同的采访对象,出自记者接触的每一个政府机关负责人的嘴上。
“我们依然在路上。”市长王广国说,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全面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在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市长王广国表示,孜孜以求的新郑人将会继续围绕新的目标,深入推进和巩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
因为谦虚,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有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5000年前曾经拥有的先祖辉煌再度在这块丰沃的土地上升腾新时代的荣耀与骄傲!(刘军、卢保红、段赛民、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