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要求,建立以村(居)为基本单元,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科学划分服务管理网格。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分类指导、方便服务、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街道、社区、楼院、楼栋四级管理、三级网格工作体系。街道党工委下设网格侧重以行业划分,按照辖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社区党组织等划分网格;社区党组织下设网格侧重以地域划分,尽量与楼院支部相衔接,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特点等情况,一般以200户或600人左右为单位划分;楼院党支部下设网格以楼栋党小组为单位划分。 ——建立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街道党工委建立“大工委”制,并探索实行“1+3”模式,在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委、驻区联合党委和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负责对社区党组织的管理,联合党委负责对驻区单位的指导和协调,综合党委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协调管理。社区探索实施“大党委”制,把社区警务室、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党员干部吸纳为党组织委员。按照“一社区一支部”要求,建立和调整社区党组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
——合理配备网格管理和服务人员。网格管理和服务人员原则上由街道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和社区民警等组成。同时,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救助、优抚、助残、就业、医疗、助老、文体等服务项目。 ——不断完善网格服务体系建设。在街道,以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在社区,以社区事务中心为基础组建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办公,开展维稳综治、民政福利、劳动保障、卫生计生、科教文体、特殊困难群体管理服务等工作。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居民信息为基础、以民情民生为重点、以社区管理服务为中心,集政府业务查询分析于一体的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管理服务联网运作。完善街道、社区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推行社区台帐无纸化,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织好六张网络
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建立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是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网
建立健全网格化排查信息员队伍,形成覆盖全市各行业、场所、部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搜集治安信息的工作网络。
落实市、县(市)区两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公安、司法、信访、工商、教育、城管等相关部门分析研判治安形势,研究制定排查整治措施,确保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实施逐级研判工作机制,健全实时监测机制、动态分析机制和督查暗访机制,完善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工作机制,达到治安问题不出乡、不跨县、不形成大的治安问题的目标。
二是社会矛盾化解网
进一步加强“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调解组织网络,纵向覆盖乡镇(办事处)、村(居)民小组,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
——建立调解工作平台。县、乡两级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市、县行政部门建立行政调解中心,法庭、派出所建立调解室,村(居)建立调解室,受理、调处辖区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工作职能,实现各类调解有效衔接。
——改进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水平。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确保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建立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生效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对于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他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