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李学勇)
2011年工作回顾
……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我们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转方式,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区域协调、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一些反映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了重大突破,跨上了新的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控物价,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加强物价调控。坚持综合施策,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加大价格调节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平价商店,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切实控制物价涨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困难群众的物价补贴由按季发放改为按月发放,全年发放物价补贴4.4亿元,有效减轻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正在显现。……
……
五、更加注重办实事建体系,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部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7%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增幅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二是多渠道扩大就业。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3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2%,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帮扶20.1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三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0%。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推进。新建477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7%的市、县(市)建成老年公寓或福利院。四是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45.3万套(户),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的年度目标,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六、多措并举增和谐促稳定,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实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第七届全国城运会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创新“大调解”机制,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新举措,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创建工作,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民防、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城乡和区域差距等深层次问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社会建设和管理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还不相适应,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