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平安建设> 工作报告

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部分)

2012-02-20 16:00:0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2年2月19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姜大明)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增长25.7%。一是多措并举稳定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物价涨幅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2亿元。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全省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二是积极主动扩大内需。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上调15%,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26%,连续七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

    (三)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健全配套政策和规划体系,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方案获批,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

    ……

    (五)加强各项民生建设,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年初承诺的26件实事全部兑现,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4.8%,提高了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长19.3%,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新增就业连续八年“双过百万”。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化解,高校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房38.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达71.2%。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32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地质灾害防治、村庄避险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县一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口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16%。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岛、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临沂、淄博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一届村委会选举顺利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

    二、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

    ……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定上述目标,既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又考虑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第六,惠民生重在办好实事。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解决紧迫性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七,保稳定重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年重点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扩大消费为基础,以稳定投资为关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广大群众有钱消费、敢于消费。二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完善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搞好建材下乡试点,扩大农村消费规模。……四是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工作长效机制,加快重点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维护好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保供给。做好主要农产品生产、收储和调运工作,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搞好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二是抓调控。制定价格调控条例,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落实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价格通报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三是强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恶意囤积、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坚决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健全价格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

    (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蓝黄”两区建设要开创新局面。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进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一是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两区一体化发展意见,统筹推进港口、铁路、公路、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

    ……

    区域协调发展要取得新成效。发挥青岛龙头作用,提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水平。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对区内聊城、德州等市予以重点支持,启动以济南为中心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争取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年内开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支持淄博、济宁、枣庄、莱芜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继续抓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三峡库区和扶贫协作重庆等工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新发展。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必须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启动新一轮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引导各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心镇和卫星镇。搞好城镇产业定位,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搞好城市路网、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施城市绿荫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力争今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

    (七)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促进“诚信山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省文化艺术之家、省美术馆新馆,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进,为20万户边远山区群众和沿海、湖区渔民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深入实施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

    (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巩固完善已出台的民生政策,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继续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创业引领、岗位拓展计划,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在继续开展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工作的同时,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困难群体和退役人员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8万个。(3)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实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培训城乡劳动者110万人。(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新增100个工科专业、1000个实训基地。(5)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档次分别提高到每月1240元、1100元和950元,平均增长15.8%。全省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提高15%。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五七工”、“家属工”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10%以上。(3)提高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扩大工伤康复试点范围。(4)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巩固完善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5)推进省级就医结算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范围异地就医即时结算。(6)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300元、2000元和1800元,城市低保标准也要相应提高。(7)落实好城乡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农村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8)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保障教育支出依法增长,确保全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2)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学前教育奖补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率达到60%。(3)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孤儿、家庭困难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年1200元。(4)加快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整体提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5)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农村初中和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250元,分别达到1250元和1000元,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3至5所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省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从9500元提高到1.2万元。落实高校债务化解方案,年内完成公办普通高校债务化解120亿元。(7)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分类分级制度。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将省属高职、技校生均定额标准提高600元。(8)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为主,建立知识加技能的春季高考制度。(9)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10)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切实加强校车安全。

    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1)继续抓好潍坊、东营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开展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2)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省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3)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积极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4)落实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5)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健康山东”行动,降低普通群众就医用药成本。(6)支持市县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城乡老年人安度晚年。

    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省级安排财政资金8亿元,重点对各级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0.51万套,各地要确保按时开工,确保工程质量。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确保分配公平、管理规范、群众满意。(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群众合理的自住性需求。(3)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进入常态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近半数农户住进新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环节监管,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食品安全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监管水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制定《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抓好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平台建设。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国防动员、征兵、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和人民防空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发展慈善事业。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史志和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

    ……

[责任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