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内蒙古

内蒙古做实十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

2012-02-17 15:33: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网 

    内蒙古是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屏障,是首都的“护城河”。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突出“五个强化”,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

    强化责任意识。统筹抓好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硬道理与硬任务一起抓、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一起担。强化领导力量。综治委更名后,调整职能,充实力量。增设了民族宗教事务、社会矛盾调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3个专项组。强化整体设计。出台《意见》,做到“四个并重”:即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整合资源与分清责任并重,增强力量与转变职能并重,解决问题与注重预防并重。强化试点项目。在全区选择4个盟市、18个不同类型的旗县(市区)、7个厅局开展试点。把社会管理项目建设任务横向分解到相关部门,纵向分解到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强化考核倒逼。加大社会管理考核权重,其中,综治维稳由原不足6%提高到16.7%,与各盟市“一把手”签状,落实第一责任。

    二、突出民生“三个更加”, 着力构建富民优先的利益维护机制

    更加注重富民优先。把改善民生落实到真金白银上。确定 “十二五”民生目标要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两个达到”,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五保户供养、孤儿供养标准,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提高城镇基本医疗报销比例,使这六项民生指标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加注重成果共享。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仅“十项民生工程”两年来投入资金1300亿元,受益群众达1500万人。

    三、采取“三项措施”,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矛盾化解机制

    集中攻坚,破解难题。组织省级干部等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制定政策,清理积案。对8类政策层面、涉及50万人的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出台13个政策性文件,三级筹措资金45亿元,分批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立足治本,源头预防。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信访专项储备金、矛盾化解基金和涉法涉诉救助基金。

    四、落实“三抓”,着力构建重心下沉的基层保障机制

    抓职能转变。立足边疆稳定,夯实基层基础,明确提出苏木乡镇“三不”原则,即一般不搞招商引资、不组织财政收入、不直接抓工业项目,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对苏木乡镇的实绩考核,主要是看社会管理和服务。抓工作覆盖。加强苏木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治中心、嘎查村(社区)社会管理综治工作站建设,形成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工作基层联动。在城镇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在19个边境旗市和牧区完善“草原110”治安管控模式。抓投入保障。从2011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投入10多亿元,为苏木乡镇建宿舍和食堂,改善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大对嘎查村组织建设投入力度,全区嘎查村组织运转经费从每年3.78亿元增加到7.89亿元,“两委”正职年均报酬从4825元增加到不低于6984元,其他成员由3391元增加到不低于5587元。

    与此同时,以降犯罪率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推行居住证制度为重点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建平台为载体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以强化社会责任和规范建设为重点推进“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以抓机制抓队伍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以完善职能强化力量为重点加强综治委(办)自身建设等六项工作也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实现新的突破。

    2012年,内蒙古还将以创新社会管理、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集中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整治”、“十八大安保”三个攻坚战,全面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基础建设”、“执法公信力提升”三项工程。

    (陶建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