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 尊重创新 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为民服务争先创优
2012年1月30日,“上海司法行政发布”在新浪微博发布了第一条信息:“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上海司法行政系统关于自身改革发展、法律服务咨询、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等方面的重要政策、工作情况,以及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这座连接舆论与政务系统的桥梁反映了新机制下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为民服务争先创优的理念,对于促进司法行政机关自身建设,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影响力,维护司法行政队伍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有医患纠纷,找人民调解
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上海拥有众多的医疗机构,医疗门诊量、手术量、患者总数非常大,医患纠纷多发频发,日益成为上海市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上海市司法局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运用协商协调的方法整合各种社会力量,避免大量纠纷在医疗卫生体系内循环,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促使形成“有医患纠纷,找人民调解”的社会氛围。
数据显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在上海市全面推进以来,各区县纠纷受理数量已经超过了2010年全年的医患纠纷受理数。其中,通过医调委的积极努力,避免和化解了10余起因医患矛盾激化而引发的群体性纠纷。
2011年11月8日,徐汇区医调委接到某医院电话,称医院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患方家属从外地调集百余人围堵医院。区医调委人民调解员王洋接电后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解,但由于患者家属的激愤,调解工作无法开展。王洋迅速改变策略,将家属中的几名核心人物请到一边单独进行沟通。通过调解员对患者梁某的病史及医院的诊疗行为的客观解释与分析,处在愤怒中的家属逐渐冷静下来。随后,在与院方进行坦诚沟通后,医纠办人员接受了王洋的建议并表示将报院领导讨论决定补偿数额。调解员一边继续对患方代表进行疏导,一边电话联系院方进行积极协调,最终医患双方就补偿数额达成一致意见。为迅速疏散纠纷人群,方便相关人员连夜返回老家,他帮助患者家人办妥委托手续,让其放心回家料理后事,一起百余人的重大医患纠纷在短短一天内得以圆满化解。
零距离维护权益
嘉定区法律援助中心自2006年开通了qq视频远程咨询服务,本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当面进行法律咨询;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于2010年4月开通了法律咨询英语服务专线,方便在沪的外籍人士寻求法律援助;全市法律援助中心自去年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制度……
为了积极探索上海市法律援助服务新机制,不断增强服务困难群众的工作能力。2011年,上海法律援助机构推出了“零距离服务”便民举措,切实落实市政府提出的让人民群众不跑远路、不花本钱、最省时最省事地维护权益的要求。
上海市法律援助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全市律师参与基层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奉献。2011年12月上海律协发布了全国省级层面首份全面反映律师义务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上海律师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在上海构建大调解机制过程中,有4000余名律师投身于大调解体系中的法院诉调中心、街镇社区调解中心、居村委调解工作室,以及劳动纠纷、动拆迁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医疗事故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平台,充实了调解员数量,提高了调解员素质,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作出了努力。
作为另一个提供法律服务的部门,上海市公证处同样践行着服务于民的承诺。2011年静安区“11.15”火灾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公证协会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确保受灾群众财产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从静安、东方、普陀、长宁、闵行、闸北等8家公证处选派出近30名优秀公证人员,组成了工作小组,迅速展开火灾现场善后财产清点的证据保全、赔偿款的领取等工作,为火灾的善后维稳,发挥了应有的公证法律服务职能。
打造“第三道防线”
“我要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送给袁管教跟陈管教,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欢乐。我想应该还有很多的人想要送上这份祝福的,因为肯定不止我一个人受益于你们给我们带来的教诲,带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重新拥有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是春节前一名即将被送往上海市第二劳教场所的劳教人员交给长宁区拘留所的感谢信中对两位管教民警的新春祝福。
一封来自劳教人员的感谢信,一份对管教民警的真挚祝福,见证了上海劳教系统“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和把劳教人员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工作目标。
在将教育矫治工作体系打造成为维护场所安全稳定的“第三道防线”的同时,上海市劳教系统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确保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
上海监狱在现代警务理念指导下,深入推进机制创新,敢于和目标“较真”,善于和工作“较劲”,勇于和困难“较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实行“7天×24小时”警务运行模式、建立“指挥中心、监区、现场”三级警戒框架、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等一系列措施,上海监狱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海市司法局长吴军营表示:“要推动上海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管理创新。要调动基层广大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支持创新、尊重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创新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上海司法行政实际、具有良好效果的路径来。”
法制网上海2月16日电 记者 刘建 实习生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