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蒋巨峰)
2011年是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我们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8.68%、概算投资完成98.96%,纳入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基本完成。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民生重建方面,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6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功解决,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个新生命诞生。基础设施重建方面,4847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1222座震损水库、810公里震损堤防除险加固全部完工,1067个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6.9%,37个水厂重建全部完工。城镇重建方面,北川、汶川、都江堰县城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青川县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汉旺、水磨、街子镇建成旅游名镇或工业新镇,其他30个重点镇重建也基本完成。产业重建方面,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新建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全面完成,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本完工。农业产业有效恢复。防灾减灾和生态重建方面,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万亩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48.7万亩。448.9万亩林草植被全部恢复。 三年负重前行,我们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为应对自然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高效有序推进恢复重建。省委、省政府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省人大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省政协加强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制定实施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对口衔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重建专题培训,强化市县主体责任,优化完善工作方案,加强过程控制,对共性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对个性问题适时“发点球”限期解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遵循规律、科学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立足于功能恢复、提升,产业恢复重建立足于布局优化、结构升级,住房重建立足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不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和行洪通道上建设项目的“三不建”选址原则。本着“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推进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集中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组织编制我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所有项目均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并实事求是地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调整,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优先推进城乡住房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震后一年内,36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且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对口援建、多方参与,汇聚重建强大合力。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号召,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倾情倾力参与灾区重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援建我省灾区;其他兄弟省(区、市)、中央各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向我省提供援助。我们注重衔接协调,加强援建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与对口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努力破解重建难题。面对1.3万多亿元的重建资金缺口,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和市场找、银行贷、群众筹、企业投、社会帮,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用好特殊用地政策,有力保障重建用地需求。开放市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有效破解建材紧张、人才短缺等难题,保证了重建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