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报告摘要

201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部分)

2012-02-02 17:45:0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2年1月13日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骆惠宁)

    一、回顾2011年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全省生产总值1635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元,分别增长12.6%和19.3%。在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大步伐。

    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突出亮点。

    ……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实现较大突破。我们把提升产业水平、构建“两型”社会、加快城镇化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38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60个村异地搬迁扶贫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8.5万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实现了粮油产量稳中有增、蔬菜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深入实施"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启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各地1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6.2%。相继实施40多个对口援助青海藏区项目。藏区主要发展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广大藏区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

    (四)增加政府投入强度,改善民生取得更大进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增长31.8%,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75%,位次在全国靠前。我们用于就业和社保的财政资金达到171.7亿元,增长23.5%。省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增加3.5个百分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健全了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新农保五项制度。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孤儿保障、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制度。解决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安排支持教育发展的财政资金103亿元,增长24.9%。总投资76亿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藏区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我们实现了青海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几代青海人为之奋斗的夙愿!与此同时,中职和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达到50.5亿元,增长29.9%。实施了一批公立医院、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8.31‰。我们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15亿元,增长30.3%。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省州县乡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科普设施投入试运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环湖赛等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用于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财政投入112.9亿元,增长84.9%。大规模实施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当年新开工28.17万套(户),建成16.38万套(户)。同时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5000户。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的持续,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我们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实施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规范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统筹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公益岗位人员收入等,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协调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新突破。我们启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平安青海”建设,深化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士兵安置政策改革工作,巩固发展了民族团结、军地携手、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各位代表,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我们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走在西部省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位列全国第三;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分别从154.3元、220元提高到300元,一举跨入了全国前列。

    (五)全力推动灾后重建,新玉树的框架初步显现。我们牢牢把握工作目标,科学组织,统筹安排,坚持把住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抓好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产业恢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与和谐家园建设;积极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和援建单位主力军作用,强化各种要素保障,开展"百日攻坚活动",克服重重困难,玉树重建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截止去年底,累计开工项目843个,占规划项目的66%,已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其中当年完成投资158.8亿元。城乡住房完工率85.9%,大部分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迁入新居,僧舍重建完成总工程量的96%。大部分学校具备使用条件,医院项目全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69.3%,结古镇城市交通、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有的已经建成。一年来的顽强拼搏,为实现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的崭新篇章。

    ……

    二、明确2012年目标要求,力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100万人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坚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上涨统一起来,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

    (一)强化调控政策引导,努力实现促增长与控物价的双赢。……努力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加强牛羊肉和蔬菜购销工作,保障冬春市场供应。加大"菜篮子"建设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增加政府和商业储备,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及时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我们深知,物价问题关系民生、关系全局。各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承担起调控物价的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行之有效的一揽子打法,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严格问责,确保今年物价指数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让全省人民满意。

    ……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启动一批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拓展工业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城市的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按照“四区两带一线”的总体布局,重点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推动撤县设市工作。同时,统筹推进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积极破解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内部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双二元结构”。支持藏区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块状经济增长点,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我省藏区工作,把无偿援助与合作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支援方扩大在青投资规模。同时,加大对省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保持在75%左右。我们将重点围绕"十大民生工程",在保障基本民生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办一批实事好事。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助推民生建设取得更大进步。一是着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加快中等职教能力、高中基础设施、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西宁教育园区建设。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再提高200元,并将2007年以来的新增寄宿生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启动中小学配套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东部山区学校寄宿制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政策,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教育事业关系长远发展,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将竭尽全力推动教育民生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着力促进就业增收富民。坚持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优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统筹推进生态移民、退役人员、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就业,鼓励民众创业,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创新就业服务,推进就业培训与园区用工对接计划和青南三州万人技能培训计划。增加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源泉。全面落实国家拟出台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协同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时,着力推进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粮食、良种、农机具和农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制定并实施房改货币化补贴方案。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使各族人民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着力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推进社会保障向纵深发展。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完善失业、工伤、城镇职工生育三类保险体系和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高龄老人补贴和五保供养标准,加大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贫弱人群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着力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名省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州县乡文化活动场馆、文化“进村入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和直播卫星农牧区覆盖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6%以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提升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争取年内建成省体育中心。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五是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县乡医疗卫生设施,培训全科医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提高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水平。推进“康福家行动”和优生促进工程,增强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着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今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和奖励性住房13.5万套(户),续建21.25万套(户),新建续建总计34.75万套(户),建设规模空前,投资标准也有所提高。按照“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的规划与要求,在农村实施整村推进,完善基本公共设施,打造特色风貌;在牧区坚持适当集中、改造现有村、鼓励进城镇,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并推进1万户新帐篷行动。城镇保障性住房是安居工程的难点所在,我们要继续从资金保障、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住房分配、管理和退出制度,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决不让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确保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困难群众享受安居工程的温暖。七是着力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2000公里、桥梁300座,提高移动网和宽带通信通达水平,推进大电网向玉树、果洛南部三县和海西两个行委延伸覆盖,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为“十二五”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创造条件。大力建设农牧区清洁型、经济型用能体系。今年再投入2.5亿元,实现藏区城镇集中供暖全覆盖。八是着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国家将新阶段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并把我省藏区各县和东部7县列入扶贫攻坚主战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连片推进,重点突破,务求实效。认真做好按照新标准核定贫困人口的入户调查工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重点帮扶350个贫困村,力争异地搬迁扶贫6000户,确保年内贫困人口减少20万。

    青海环境苦、欠发达,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一定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四、切实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

    (一)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青南三州乡镇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改革成果,完善县及以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西宁和格尔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

    ……

    (四)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村级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创新民生管理服务方式,强化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水平。针对生态搬迁和扶贫异地搬迁增加的新形势,建立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协助的移民社区管理模式。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整体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调处、社会舆情分析研判、群众权益协调保障等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全面排查、整治、消除各种隐患,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支持驻青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融洽军民鱼水情。

    ……

    各位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是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务。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决战之年,我们要力争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扎实做好复工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冬春季施工间歇期,全面完成征地拆迁、群众意愿锁定、规划设计、项目审批、建设时序和进度安排等基础工作,做好建材购运、电力、设备、物资、人员调集等相关施工保障,确保到期就能进场,进场就能施工。同时,继续做好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确保安全过冬、欢乐过年。又快又好地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民生优先,水电路先行,及早完成住房、学校、医院等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工程建设。全面加强交通、市政、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古镇重建步伐。同步推进寺院重建和文物修缮。恢复提升特色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灾区长远发展。着力强化管理。从规范运行、优化组合、有效监督、保障安全等方面入手,推动各援建单位完善内控机制,降低建设成本,做到科学、节约、高效重建。适应玉树撤县建市的需要,加强对已建成小区的环境整治,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组织干部和专业人员培训,保证已建成项目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实行工程管理法、当面对接法和一线工作法,以制度化安排,确保重建顺利推进。我们一定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体现在重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重建的各个方面,在残破待兴的废墟上,加快建成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

[责任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