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报告摘要

创新行政管理 服务改善民生

2012-02-02 14:01: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陕西日报 

    三、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

    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在推行民生普惠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解决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利益牺牲的群体的利益问题,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利于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和根本上解决,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如对农村“八大员”、涉军群体的生活待遇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一些特殊遗留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予以解决,从根本上消除了他们在养老、医疗上的后顾之忧。

    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主动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采取政府退税和财政补助等措施提高过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实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在全省寄宿制学校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等等。

    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去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目前开工项目总数居全国前列。

    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构建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必须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入。为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调整投入方向,加快建立民生财政,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

    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为“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过去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又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

    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2008年,我们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十二五”时期,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省民生工程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方式。

    四是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如,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集团分别出资共同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启动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陕南移民搬迁中也以同样的方式,由省财政和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启动资金60亿元。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不断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上的提升非常重要。一是要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更应该把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作为神圣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的要求变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通过政府管理上的创新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二是要有自觉自为的责任感。改善民生是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更是各地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步伐。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要求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并鼓励支持下级政府先行先试。这种观念上的突破,是我省民生工程在投入、规模和成效上达到空前程度的重要因素。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民生工程投资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必须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从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逐步推进,在坚持推进既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要和形势发展,适时开拓新的领域和提出新的要求,做到既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又有扎实的推进措施,从而使基层努力有目标,群众心中有盼头,每年都感受到民生有新的改善。

    (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2月2日发布,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