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赵正永的署名文章《创新行政管理 服务改善民生》。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赵正永
近年来,陕西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全省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
一、按照改善民生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深入,陕西省在坚持科学发展中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针对长期以来政府机构设置中社会管理力量薄弱的情况,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们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充实了工作力量,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如,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部分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的公用事业办公室及文化、教育管理办公室。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为了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我们采取统筹规划、项目推进的方式,把民生问题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考虑和谐发展,基本上做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解决了当前问题又兼顾了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便民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建设。我们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措施,促进城市社区工作条件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其服务居民、维护稳定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积极建立农村新型社区,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的要求。
四是主动接受监督。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群众期望高、社会关注强、实施难度大,这就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要做到把好事办好,必须把民生工程决策实施全程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近年来,我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审计项目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和群众公开项目的建设、资金、管理等情况,2011年还发布了《民生工程白皮书》。这些措施促进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也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民生工作的不断加强。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上转变,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上的突破,社会管理也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完善公共产品体系
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如何完善公共产品体系,还需要各地政府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从自身的财力情况出发,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宝鸡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三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被全国推广并在陕西实现了全省覆盖。我们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7月又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基层医疗单位药品“三统一”取得显著成效,药品零售价下降了46.14%。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大幅度提高了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实行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达到西部较高水平。
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共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特别是坚持高点定位、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共同推进的做法,三年新建农村公路十余万公里,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使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对公共产品体系的完善和供应能力的提升,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