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汇编> 报告摘要

201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部分)

2012-02-02 10:06: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七)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推进市级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经济困难、人口导入的郊区、农村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在城郊结合地区新增30所义务教育学校,促进区域内优秀教师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首先在各区县实现均衡发展。新增40所幼儿园,实现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坚决清理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的竞赛和考证,为孩子们营造身心愉快的成长环境。深入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推行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探索对义务教育质量开展综合评价。促进高中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支持高校明确定位、办出特色。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立足上海实际,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郊区新建的4家三级医院全面投入试运行,实行新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化解市级医院基本建设债务,启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工作。深化医疗联合体试点,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居民签约、双向转诊等工作。扩大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开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推进中心城区部分二级医院向老年护理、康复功能转型,鼓励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和老年护理服务。增加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继续落实好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疗服务等便民就医措施。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简化人群分类,实行按年龄享受相应医保待遇。调整小城镇医保政策,建立门诊统筹,提高医保待遇。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让市民享受运动的快乐。办好2012年短道速滑世锦赛等重大国际赛事,积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成立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鼓励上海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和婴幼儿早期启蒙工程,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八)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更加注重多方参与、依法管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大型居住社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安居梦想,要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好、管理好,为广大居民服务好。在大型居住社区探索镇管社区等管理模式,完善大型居住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加强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推进国有商业企业入驻,完善物业管理运作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等建设配套,努力让群众住得安心、放心。在城郊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区,根据实有人口规模充实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水平。做好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自治能力建设,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服务。

    加强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办法,扩大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逐步扩大居住证持有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范围,鼓励和引导来沪人员参与社区事务,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来沪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在上海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建立社会矛盾综合协调化解的长效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行政调解,推进医疗、物业、劳动关系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千方百计把信访积案化解掉,千方百计把源头问题治理好。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推动从政策层面预防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建立分级分责化解群众合理诉求信访矛盾的工作制度,尽最大努力在初信初访阶段及时化解矛盾。全面推进区县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建设,积极探索“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信访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信访核查终结制度。开展“六五”普法,推动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打防控一体化水平,加强对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弘扬志愿精神,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责任编辑:王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