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周年为新起点,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聚焦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打造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滨江发展轴。加快世博会地区后续开发利用,推进A片区地下工程和总部集聚区项目建设,加快B片区央企总部、世博国际酒店群等项目建设,完成世博轴综合改造工程。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设,积极吸引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参与商务区开发。加快上海迪士尼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度假区核心区项目开发。加大临港地区开发力度,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才集聚。进一步推进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
(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是城市活力所在、希望所在。要让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化在上海的血脉之中,让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更大发展空间、赢得更多信任宽容、获得更好扶持帮助,使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继续把推进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以张江扩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制定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府规章,规范和落实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优化园区内项目、资金、服务平台等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股权激励、财税等改革试点,力争实现政策全覆盖。推动张江示范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完善张江管理体制,简化环节、规范标准,加强和改进张江管委会的服务协调功能,对各分园区充分下放审批权。整合政府科技投资公司,优化强化对创新创业企业的风险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区县结合产业优势实施创新热点计划,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积分管理办法。……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定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倍加重视青年人才,为所有在沪的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各类青年人才在我们这座城市拥有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心灵愉悦感,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使上海始终保持旺盛不衰的创造活力。
(三)更加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市民安居乐业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化解民生难题,努力让困难群众更有保障,让老年群体更有关怀,让青年朋友更有憧憬,让全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物价牵动民心,必须继续抓好物价调控,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严格落实“菜篮子”、“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蔬菜等农副产品自给能力,推进市外绿叶菜基地建设。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将社区菜场回归公益性,加快社区菜场建设,大力推进蔬菜产销衔接,有序推动周末平价菜场进社区,保障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努力让市民和农民都能满意。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继续审慎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水价成本信息公开试点。坚持统筹研究、整体推进、分类实施、分步到位,提高各类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加大公共财政用于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较大幅度增加退休人员收入,城保企业退休人员和镇保、新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的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15%。建立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水平。推动在职人员特别是普通职工收入增长,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岗位补贴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生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强为老服务,更加重视失能老人照护,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受益面,为27万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要作为一项长期、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持续加以推进。加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公平分配,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以及青年职工、引进人才、来沪从业人员的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100万平方米、17.08万套(间),供应770万平方米、11.4万套(间)。确保廉租对象应保尽保,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面向常住人口,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统筹建设、有效衔接。聚焦青年职工、引进人才等群体,大幅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准入标准,进一步加大申请审核和供应力度。大力推进旧区改造,确保动迁安置房供应,为一直住在旧区里期盼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尽可能提供好的房源。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加强旧住房安全检查和房屋修缮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启动第二轮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市政公建与环境配套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调整普通商品住房标准,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全年新建住房价格稳中有降。加快理顺物业服务价格机制,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转型发展中促进就业始终不能放松。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及时应对就业形势变化,帮助有工作意愿、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尽快找到工作。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小型微型企业和青年群体,完善多渠道扶持创业机制,力争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来沪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服务。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的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更加注重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推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转制,深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劳动关系的分析研判,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应急处置、欠薪保障金垫付等机制,及时化解劳动关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