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开展紧缺工种、订单定岗培训,重点帮扶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将2010年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140万贫困人口列为扶贫开发帮扶到户的对象,抓好贫困户自立增收工程、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和整村推进帮扶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
促进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质量和进度,完善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促进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扩大医疗资源,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500张,加强县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强化妇幼、儿科、康复、重症等薄弱专科。实现每个建制村均有一所达标卫生室,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和配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抓好厦门及9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等便民措施,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守信行为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力度。健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体系,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做好和谐征迁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逐步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依法有序开展全省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改善流动人口服务,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扶和管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和灾害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普及安全文化,注重本质安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形成促进和谐的合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全方位支持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