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既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共性问题,又有着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情况。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格尔木市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破题试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之路。
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创新理念,科学建立“新模式”,以优化的顶层设计加强管理。按照“试点必须立足实际,管理必须强化服务,创新必须优化设计”的要求,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眼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组织人员赴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立足格尔木市地处进藏、连甘、通疆的重要交通要道,青藏铁路、国道干线等重点设施、重点目标点多、线长、面广,辖区民族成分复杂,流动人口“客大于主”的市情实际,深刻查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平安和谐格尔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经过理论升华和实践总结,确定了“34566”工作模式,即:在工作机制上,实施社会综合管理“网格化”、社会组织管理“一体化”、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化”3项工程;在管理体系上,构建全局管理“大综治”、社会治安“大防控”、重点人群“大服务”、化解矛盾“大调解”4大格局;在人员力量上,建好“社会志愿者、维稳信息员、治安巡防员、网络管理员、基层党团骨干”5支队伍;在重点环节上,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创新、两新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宗教寺院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创新”6个创新;在目标导向上,做到“社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流动人口管理明显有效、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整体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提升”6个明显。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这些思路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和谐建设各项工作,形成了“一区一特”、“六个一”、“居民之家”、“移动信息平台”、“便民QQ群”、“3+3工作机制”、“虚拟网格”、“警务地理信息”、“警务微博”、“义务110”等好经验、好做法,促进了格尔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创新载体,探索推进新方法,以管用的务实举措建设平安。按照强卫书记关于“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重点在‘管’,目的在‘理’”的思路,把积极应对、有效处置与源头防范、前端控制结合起来,主动进位、强化管理、创新机制。探索推进化整为零,健全网格,强化责任。实行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管理,最大限度缩小服务半径,按照单位型、小区型、出租房屋型、商户网点型、特殊人群聚居型等类别,推行精细化管理,将全市划分为213个工作网格,把相关社会管理工作全部落实到网格,调配政法综治、民政司法、劳动保障、单位内保等各层面共902人参与网格管理,落实“五员”、明确“四包”职责,实行“工作成网、责任到格”,确保社会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起了一张无缝链接的社会管理责任网络,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精细化管理。同时,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管办分离”,在网格内积极探索推行社会管理领域的BT、BOT模式,有效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组织效能、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切实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管理难题。探索推进化小为大,深化创建保平安。始终把深化平安格尔木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确定了开展新一轮平安格尔木建设的“3个8”工作目标,继续深化平安机关、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等“小细胞”的平安创建工作,在做好各项常规性社会维稳工作的基础上,以抓案件协调和执法督查为抓手,深入开展“三无市”创建和“化新访、清积案”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涉法涉诉案件执法检查,成功解决了一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历史积案和现实信访问题。同时,大胆尝试推行平安街面商铺、平安旅游景区(点)、流动人口平安(幸福)大院和双拥共建街等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和延伸创建领域,以“小细胞”的创建成效保障“大平安”的局面深化,全市平安创建达标率达90%以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提升。探索推进化标为本,综合治理抓维稳。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全面落实维稳责任。深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精心打造网络巡控、视频监控、动态管控等群防群治的“三防工程”,在交通主干道、人员密集区域、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二百余处,安装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2套,并不断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在各居民小区、要害部门和重点单位大力推行普及安全网络监控设施建设,落实视频监控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日常维护,重点区域和部位技防设施安装、监控率达100%,形成了全天候、多层次的立体监控网络,提高了从源头上防范隐患、从根本上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创新服务,激发参与“新活力”,以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促进和谐。实践证明,社会管理要社会抓,社会服务要社会化。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社会服务的对象,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激发社会活力、整合社会资源、筑牢和谐基础。我们牢固树立“服务也是管理”的理念,坚持从服务入手抓管理、靠服务优化促管理。服务便民抓创新,科学简化办事程序。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做好试点工作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积极简化办事程序,2009年3月开通"12345"市长热线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2010年8月将全市28个职能部门、230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已分别受理办件12909件和97991件,办结率分别达93%和99.85%,群众满意率分别为91%和100%。目前,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等“一站式”服务模式已在基层推广、覆盖城乡。及时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12319”城管热线,充分发挥118个综治维稳中心的作用,积极搭建警邮服务平台、社区文化驿站、沟通连心箱等,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化解了矛盾,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看门守栋、邻里守望、联户守助等群众治安联防活动深入开展,探索建立了维稳协会、义务巡防队,形成了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人口管理抓流动,统筹推进户籍改革。立足格尔木“客大于主”的人口实际,严格落实“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措施,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创新管理。我们把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已为近两万人办理了落户及农转非手续。根据外来人员身份、从事职业、经济来源、日常活动规律等,我们把流动人口划为一般人员和重点人员,落实“属地管理、专人分管”责任,实行动态登记、定期查访、重点管控,切实管好落脚点,并通过开展“1+1亲情守望家园”关怀活动,使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政策,有效增强了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将全市住宅类出租屋分为放心、关注、严管和禁止4个类别,按照“杜绝禁止类、重控严管类、引导关注类、服务放心类”的方针,以严管类和禁止类作为管理重点,强化源头监管,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强化对出租屋的巡查监管和房屋、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形成了常住人口常规管、流动人口跟踪管、特殊人群重点管的工作局面,基本实现了每一个人口都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矛盾纠纷抓排解,创新完善调处机制。按照强卫书记提出的“顺气、解结、纳言、化怨”的要求,发展了九十余支、七百余人义务治安巡防队和二千二百余名维稳信息员队伍,建立健全了254个基层调解和9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创新完善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赋予信访工作新形式、新内涵,确定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市级领导大接访日”,每季度首月10日为乡镇(街道)村(社区)信访接待日,积极推行以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定期接访、政法系统“四长一书记”联合接访以及“四个对接”和村级代办制;同时,着力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帮扶困难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共青团组织在管理青少年事务中的桥梁纽带、龙头聚合、集约服务作用,妇联组织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作用,企业及社会组织在服务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的作用,构建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保和谐、促和谐的工作格局。2011年1月至9月,全市共受理各类人民调解案件594起,调解成功570件,调解成功率96%;受理司法调解案件390件,调解成功249件,调解成功率63.8%;受理行政调解案件142件,调解成功135件,调解成功率95%。
放眼今天,我们已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格尔木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呈现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展望未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在全州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作者:中共海西州委常委 格尔木市委书记 朱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