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丰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狠抓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下移工作重心,延伸维稳触角。同时,干部进村入户,化解矛盾纠纷,创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新经验,构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格局。
七成新增财力回馈百姓
“2000年前,我们农民人均每年需缴纳各种税费400元到500元。”丰城市岩上村村民邹罗德说,如今不但不用交一分钱,人均还有各种补贴近500元。近年来,丰城市切实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各种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到农民手中。
石江乡蜜蜂街村距丰城市区68公里,是丰城最偏远的村。过去这个村每天只有一趟到市区的车,票价15元,逢年过节票价更是高达30元。
如今从蜜蜂街村乘坐公交车到市区单程只要3元钱,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公交车开通当天,村里很多人都放起了鞭炮。一些村民说:“过去走一趟的钱,如今能走五趟,这是政府为我们农民办的大实事。”
自2010年4月起,丰城市通过财政补贴,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单程票价最多3元钱,方便了城乡居民出行。
把“蛋糕”做大,凝聚了民力;把“蛋糕”分好,则可以进一步凝聚民心。“经济加速增长,财力稳步增加,为反哺农村创造了条件。”丰城市市长金三元说,2007年以来,丰城市每年将超过70%的新增财力用于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民生工程建设,4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
延伸维稳触角,关爱“重点人员”
开展维稳工作,及时掌控信息、化解矛盾十分关键。江西省丰城市通过下移工作重心,着力构建社情民意收集机制。
丰城市有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90万。“农村稳则社会稳”。近年来,丰城市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小组都聘任了信息员,构建起市、乡、村、组四级信息网络。丰城市检察院还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农村,专门聘请600多个检察信息员,每个村委会都配备一名检察信息员。
刑释解教人员是社会管理中的重点人员,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熊明(化名)刑满释放后一度很悲观,在街道办的鼓励帮扶下,他在当地的工业园创办了一家豆制品厂,每天起早贪黑,生意红红火火。富起来的他主动找街道办领导,要求与刑释解教人员交心,现身说法,同时为街道办16名刑释解教人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过渡安置保障。
熊明是丰城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一个典型。丰城市政法委副书记徐勇庆说,江西省司法行政系统开通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后,丰城市将数据库链接到村和社区,实现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等工作的“无缝对接”。
进村入户“五同”密切联系群众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廖晓华3年前进入丰城市畜牧水产局工作,当年他就下乡参加“五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他说,我从学校到机关,没有基层经历,不懂群众工作。通过“五同”活动,我住农家屋、办农家事,与农民朝夕相处有了真感情,增强了群众工作能力。后来,他自愿到袁渡镇河垅村担任村支书,在村里办养猪场、建农家书屋,受到村民好评。
当地一些基层干部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干部和群众联系少了,很多信息都反映不上来,通过干部深入群众开展“五同”,既让党委政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又增进了干部对群众的感情。
创新社会管理,干部队伍是关键。为此,丰城市着重加强乡、村、组三级干部队伍建设,将那些对群众最有感情、最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提拔重用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现任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实行末位警示,对空缺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一律实行公推差选。
从去年底开始,丰城市委要求各乡镇(街道)为辖区每户群众建立《百姓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人口、房屋、计生、医保社保、群众诉求、矛盾纠纷等详细情况,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动态更新。
丰城市委书记杨玉平说:“乡镇(街道)干部根据《百姓档案》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辖区内群众的基本情况,对于调处矛盾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姓档案》正成为察民情、解民忧的‘百宝箱’、‘锦囊袋’。”(记者 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