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云南省楚雄市针对社会矛盾化解、移民、景区景点、重点人群等不同对象采用个性化、类别化管理方法,再将政府职能融入其中,形成了效果良好的社会管理格局,他们的经验也得到中政委及云南省政法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阳光社区”住得安心
39岁的段某因盗伐林木罪被判缓刑。以前他在农村靠务农、外出打短工过活,日子还过得去。获刑后,再出去打工,经常遭到拒绝:“本来我每隔一段时间来报到就行了,但在社区条件好,工作还能拿到900多元工资,比以前收入还高,我干脆住了进来,再也不担心没地方去了。”段某所说的社区就是刑释解教人员“阳光社区”。
“阳光社区”是楚雄专门针对社会上动态管控难、社会危害性大、重新融入社会难的戒毒康复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成立的,集“戒毒康复中心”、“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和“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为一体,为这一部分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搭建了一道桥梁。
据介绍,社区内除了办公楼、居民楼、生产车间、超市、社区文化站、活动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还建立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技能培训、劳动就业、项目发展、医疗服务、文体娱乐、社会保障等功能,总体设计可接纳居民600余人。
41岁的周女士今年从戒毒所出来后,找不到工作,还常常受到歧视。后经介绍来到了“阳光社区”喂养牛羊,一个月拿1200元工资,现在感到很满足。
5大工作法解决移民安置
移民问题曾让地方政府头疼,楚雄市却独辟蹊径,创新管理和服务,实现了征地拆迁安置“零强拆、零投诉、零上访、零事故”。
随着近年来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的推进,楚雄有近7万的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为此,楚雄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征地拆迁安置难题,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包保责任制、工作日报告制、首问解答制、工作问责制5项制度,创新中心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工作时效倒推法、真情工作法、舆论导向法5种工作方法,努力为拆迁户提供优质服务。全市抽调1065名干部组成包保工作队,把包保责任细化到户,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矛盾化解培训135轮,参训人员达16万余人次,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实现了重点项目推进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两不误”。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1676户6682名移民实现了“搬得出、在得住、能发展”,开创了云南省水利建设史上大型水库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第二年建成的先例。全市规划实施的55个重点项目,已有32个开工建设、9个具备开工条件。
政府与社区共同管理流动人口
记者了解到,为了管理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楚雄市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协调领导小组、服务中心和乡镇、社区服务工作站,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把流动人口信息纳入市信息化平台,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标准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的管理有了大的突破。
彝人古镇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住为一体的旅游景区,2.26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有常住人口3.2万人,日接待游客1.8万。随着彝人古镇景区的不断扩大,居住和往来人口增多,人口密集管理难、矛盾纠纷增多、交通混乱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为此,楚雄专门引导彝人古镇企业参与到流动人口管理中来。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楚雄投资470万元采用BT模式建设了云南最大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储皖中 施怀基)